“中国制造”何时触底回暖

百检网 2022-02-11
近期,2348家A股上市公司的第三季度财报全部披露完毕,银行等金融行业的业绩依旧十分抢眼,但机械工程、装备制造等板块的业绩仍较差。其中“困难户”钢铁板块和铝业板块等依旧低迷。数据显示,A股市场中前三季度首亏和巨亏的上市企业中几乎全部集中在钢铁企业。中国制造业究竟怎么了?而随着制造业回流、转移其他低成本国家,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是否将会被动摇?

■嘉宾:   

陈湛匀  上海投资学会副会长
  
陈 及  北京工商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宋颂兴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   

崔新生  中国价值指数首席研究员   

牛海鹏  中国人民大学市场营销教授   

程 鹏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

现状

制造业仍未“康复”

如今,制造业已经发展到了不能再糟糕的程度,可以说是触碰到了“底线”

申银万国近日发布报告指出,比较上市公司中的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柳工、徐工机械、山推股份、厦工股份等六类公司,其盈利能力均有所下降,相关的支出费用却有所上升。从经营性现金流来看,6家公司综合经营性现金流连续7个季度为负。不过,今年第三季度为-19.5亿元,较**季度、第二季度的-73.57亿元和-35.9亿元有较大幅度的改善。那么,业界该如何看待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这份成绩?

陈湛匀:相对于银行、券商等板块,这样的成绩显然不能与前几年相比。虽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业绩不能完全反映整个行业的全部情况,但从业绩中,我们还是能窥见制造业低迷的现状。对于监管层来说,这实际上也是警醒:制造业仍未“康复”。而且,一个健康的经济体,不可能长期让金融业处于盈利的顶端,而让*基础的制造业偏废在市场中。

宋颂兴:相较于去年,这个业绩仍是低迷的。虽然部分企业在第三季度触底反弹,但总体来看,还是不可与**同日而语。股市一直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上市公司制造业的低迷,或许也能代表整个行业的一个现状。

崔新生:这个成绩总体来说不甚理想。现在整个行业的基本面都处于一种不明朗的状态,而且包括国家发改委、能源局都没有相关能发挥引导功能的政策出台。另外,这也与整个国际大环境有关,市场需求前景不明朗。

牛海鹏:国内制造业其实一直以来的发展情势都不太好。如今,制造业已经发展到了不能再糟糕的程度,可以说是触碰到了“底线”。

陈及:制造业现状取决于宏观经济的形势。目前出口拉动力不够、投资和消费也难以在短期内从低位升到高位,再加上全球经济的影响,制造业肯定没前几年那样亮丽。这反映的也是宏观经济中的基本走势,应该说是正常表现。

程鹏:从质量和结构上来分析,制造业是在不断发展和提升的。相较于几年前,制造业的结构转型和发展都是不错的。只是由于整个经济形势的低迷,让制造业在发展上有所限制。

原因

一路下滑因何所致

制造业整体结构存在问题,现代、高科技方面尚不足,因此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不强

上市公司的业绩或只能“管中窥豹”,众多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处境亦十分尴尬。“直到上个月,我才做成了今年的**笔生意。而尴尬的是,接完活之后,厂里的工人又要全部放假,回家过年了。”江苏的胡先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胡先生卖的是电梯设备中的某些零配件,前几年,生意好的时候,“门槛都被踏破了”,但这两年“根本接不上订单”。

那么,制造业企业难以摆脱困境的原因是什么?

陈湛匀:中国制造业目前的现状并非**造成的。不可否认,*近几年,外因——出口受到打压或各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影响很大,典型的案例就是光伏产业。但内因同样明显,与国外相比,我们在制造业技术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甚至还很落后,也就是说很多制造业企业并没有完全找到核心竞争力。

宋颂兴:内因——产能过剩、技术能力不强,外因——出口受阻、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均是制造业的因素。但这些因素提供的一个借鉴是,我们不能说政府的扶持、引导不对,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市场之手。

从整体情况看,与30年前中国制造业重新起步时的背景——有成熟的可借鉴的西方经验、技术和管理都能引进、劳动力成本非常低等情况不同,现在的制造业要重新崛起,更多地需要“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这也客观上造成了目前制造业的困境。但从长远来看,这个痛苦的过程也许是好的。

崔新生: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未来两三个月甚至是半年,制造业的发展都不会很好。另外,政策的体现能力也不够,政策幅度越来越窄,很难出台有效的政策来马上改善现状。

个人认为,中国没有真正的制造业,只是加工业。两者区别在于,制造业本身是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但加工业就很容易受外资影响。对很多跨国公司来说,中国就是一个低端的加工环节,随时可以搬到别的国家去。而中国目前劳动成本等各方面成本都在提高,这些跨国企业就会选择周边成本更低的国家。

牛海鹏: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这也是整个中国经济调整的重要环节。

当然,如今国际经济环境不好确实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如果中国制造业依旧走老路,即使国际经济形势转好,中国制造业也会逐渐丧失发展潜能。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技术创新。

陈及:制造业整体结构存在问题,现代、高科技方面尚不足,因此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不强。不过,产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不景气的现状还受制于整体宏观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前景不明,现在整个制造业可以说是处在下行阶段。

程鹏:从外因来看,下半年是欧洲国家的圣诞季,制造业订单会出现一定的转移。而从长远角度看,整个国际经济缓慢复苏,欧盟制造业也是在谷底慢慢开始回温,国内制造业出口也将会迎来不错的态势。

而从内因来看,国内去库存资金周期见底,国内制造业进入了积*采购、制造的阶段。众所周知,*近几年企业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期,真正存活下的企业必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企业的发展乃至整个行业的复苏,不能仅靠国家政策,还得靠他们继续提高自身实力。

趋势

制造业“触底回暖”?

以往高速增长的制造业亮丽的报表里面也是有水分的,现在经济调整使本身的增长和速度降到与实际的生产、消费这些需求相匹配的位置上

目前的好消息是,中国官方的PMI(采购经理指数)继今年2月和7月之后,再次站上了50以上的“荣枯线”,达到了50.2。对此,目前的普遍观点是,中国经济或“已经筑底企稳”。这显然也将利好于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那么,中国制造业是不是也将触底反弹?又会持续多久呢?

陈湛匀:中国不得不启动制造业。因为,从“三驾马车”的情况来看,短期完全将希望寄望于消费并不现实;在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压下,出口想要回到**时的水准也不可能;从现状看,投资仍是主动力,但这将使中国经济进一步产生负面效应。这时,就需要制造业的崛起。

可以预计,如果未来相关部门仍将“稳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并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到底,这都将为制造业的重新回暖提供机会。而且,从PMI的走势看,现在也需要制造业继续发力,在筑底企稳的同时,争取能进一步向上突破。

与此同时,要更大力度发展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等相对高端的制造业,并将一些弱小、跟不上形势的制造业企业调整出市场。

另外,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民企的重要作用,他们是制造业崛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具体措施看,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更优惠的举措,为民营企业减税;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关部门认真执行“新36条”细则,为民营制造企业提供更多发展良机。

宋颂兴:短期看,制造业回暖还为时尚早。但在政府稳增长的刺激下,制造业的回暖趋势会慢慢显示出来,但这种脆弱的回暖需要多方巩固。比如,可缓解税负,降低企业开支和成本等。

崔新生:初步明朗可能在年底。不过,何时真正走出颓势还不好说。现在整个改革已经不是孤立的,系统化的改革都出现了问题,市场需求不明,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大环境中,很难找到好的突破口。

牛海鹏:事实上,国家早就意识到需要在产业发展方向上进行调整,并在发展先进制造业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但是作为制造企业,自身发展才是关键。企业必须要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比如通过与国外企业积*合作或引进国外新技术提升自身的创新技术水平。同时,企业可以考虑产业转移,更多得寻求出口渠道,挖掘更多市场;或者企业自身也可以进行转型,转向其他行业。

所以说,打破低迷的情势,不仅是靠国家政策的扶持,企业自身寻求发展之路才是关键。

陈及:过去各种宏观经济政策过于宽松,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泡沫,恢复期大概会持续三至五年,届时才能回到以往的正常状态,可以说这次调整是全球经济近20年来必然的调整。换句话说,以往高速增长的制造业亮丽的报表里面也是有水分的,反映的是经济泡沫中不正常的超高速,现在经济调整使本身的增长和速度降到与实际的生产、消费这些需求相匹配的位置上。

中国制造业应该进一步利用这样一个机会,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提高制造业的科技含量,打造制造业企业和产品的品牌,使得中国制造业真正能够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取得坚实的市场竞争地位。

程鹏:中国制造业的低迷时期已经过去,预计在今年年底就会结束,*多持续到2013年**季度。

与此同时,制造业企业自身也要紧盯自身行业发展,积*注意外部市场情况。并且要懂得依据外部环境的需求来改变自身的生产安排计划。当然*为关键的是,要持续地进行科技创新。企业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他山之石

中国从“回流”中学什么

中国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较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招商引资环境较好,这都是很多跨国企业愿意在中国设厂的重要考虑因素

有报道称,美国去年6月正式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旨在加快抢占21世纪先进制造业制高点。随后,美国还将在税收、外贸以及投资等政策方面向制造业倾斜。同时,随着海外劳工成本的上涨,以及超长供应链等多因素挑战,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正在考虑或已经将原先位于海外的生产基地搬回美国本土,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产品正在摇身变为“美国制造”。那么,从美国的政策中,业界又该学到些什么?

崔新生:很可惜中国还没有真正的领头制造企业,现在只能是政府行为。美国的海外生产基地重新回归,反而是美国向中国学到的策略。对市场经济国家来说,补贴方式很少用,现在美国学会对制造业减免和补贴。但美国也不会把制造业全部回归,产业会细分为低端、中断、高端,当各方面成本都相同时,高端产业可能会回到美国本土。

短期内,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还不会消失,中国现在还是有空间和机会的。政府需要作出适当引导,在产业上进行链条区分,提高中国劳动力素质, 吸引外资企业留下来,但目前政府尚未认识到,也没有这方面的引导。

中国大部分都只是加工工人,这些人甚至不需要培训就可以上岗操作了,所以中国还没有真正的制造业。通胀压力下成本不断上涨,但劳动者的素质尚未相应提高,所以不少跨国企业转移到了成本更低的国家。除非中国能够生产高品质并且是别的国家所不能生产的产品。

牛海鹏:美国采取这样的政策,目的终究在于发展本国经济,而且美国制造业基本上是生产制造高附加值的产品。所以,对于中国制造工厂地位的威胁并不是主要问题,更多的是给我们的启示和借鉴——我国制造业的当务之急就是创新。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的科研和经济发展联系紧密,而国内的科技研发则很少用于市场盈利方面。同时,国内的环境条件、劳动力方面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制造业创新的发展。

总而言之,若是中国制造业一直停留在低端制造层面,那么发展前景将会一片黯淡。

陈及:美国制造业其实已经空心化了。之前由于本土成本高,美国制造业生产基地基本都在海外,而低成本和高效率地区则是这些企业的**,这也是美国全球化战略的布局。现在美国提倡制造业的再度回归,一是为了保持美国的科技竞争力,二是解决国内的就业,另外就是现在世界生产大国的人工成本也有所增加。

目前,很多国外**企业甚至是中国国内也有些企业已经将生产工厂迁到周边低成本的国家去了。中国应该利用财政税收降低这些企业的负担,使制造业能够渡过难关。

对于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主要看竞争实力。总体来说,中国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较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招商引资环境较好,这都是很多跨国企业愿意在中国设厂的重要考虑因素。虽然现在有些企业把工厂迁到越南、缅甸,但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通信、机场、港口、劳动力的教育素养都不及中国,成本低但效率也低。中国如果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还是能保持低成本的优势。

程鹏:不只是美国,包括日本等其他国家也有这方面的政策,目的就是振兴自己国家的实业。中国之前几年在生产要素上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发达国家大多在中国开办工厂,导致了那些国家本身产业空心化。如今美国制造业转移也是在为本国经济回升做努力。

而中国制造业一直都是走低端路线。从美国制造业发展中也不难体会到,微薄的利润和破坏环境的制造产业是无法持续发展的。所以,在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中国制造业要在提升竞争力上花费大量精力,那么*好的道路就是对于先进制造业积*筹划,发展核心技术。

至于制造工厂地位,个人觉得不用担忧,制造工厂不是**造就的,当然也不会很快消失,况且中国在制造业上也在寻求改革创新的出口。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