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梁敏)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研究中心(CNSE)与英国海外发展研究所(ODI)日前发布一份研究报告称,在过去的三年里,年均工资增长率达到10%至20%,劳动力成本上涨已成为大多数企业面临的头号挑战。
这份《应对中国轻工业成本上涨:发展中国家有什么机遇?》的报告是CNSE、ODI在2017年开展的“支持经济转型——中国制造企业调查”课题的一项调研成果。
该项目对位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2000万人民币)外向型企业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和广泛的问卷调查,涵盖了四个劳动密集型轻工制造业门类:服装、鞋类、玩具和家用电器。项目研究成果探讨了这些行业的企业如何看待其经营成本和市场形势的变化,以及如何应对挑战的策略,包括是否将生产活动转移到海外或国内其他地区。
报告发现,劳动力成本上升已成为大多数企业面临的头号挑战,原材料投入成本上升、产品需求萎缩也挤压了其盈利空间。这使得中国这些劳动密集型的轻工制造业正在失去竞争优势。
报告指出,为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一半以上的受访企业将技术升级作为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策略。然而,自动化策略应用于轻工制造业仍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包括应用成本高、难以实现生产过程中必要环节的自动化等。而其他很多企业采取的策略是加强对要素投入和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改变生产线或扩大市场。
调查显示,只有10%的企业已在或计划未来三年在海外投资。
“这个比例很小,可能是因为调查中不包括已经全部搬迁(至国内其他地区或国外)的企业,也没有报告被调查企业母公司的海外投资情况。另一种解释是,几乎所有受访企业在中国只有一种生产业务,这意味着在国外开展新的业务将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和风险。”报告分析称。
调查还显示,只有8%的外资企业倾向于迁往国外,但这仍是中国内资民营企业数量的四倍。与民营企业相比,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外资企业(占调查中很大一部分)已经积累了海外投资的经验。
此外,报告还发现,与另外三个行业的公司相比,鞋类企业更有可能因为劳动力成本上涨和其他挑战而搬迁到其他地区:27%的鞋类企业要么已经在国外投资,要么计划在未来三年这样做。中国鞋业面临着特别严峻的困难,推进生产机械化的难度较大。
外商独资和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能够迁往国外,而且越来越多地搬迁到东南亚和非洲。调查发现,大型企业普遍比小型企业更有可能向海外扩张或转移生产线。相比于贴牌生产(OEM)和自主品牌(OBM)企业,设计代工(ODM)企业更有可能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由于欧美提供的优惠关税待遇,迁往低收入国家可以有助于它们节省关税。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指出,自2010年以来,很多企业已陆续向低收入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尽管到目前为止,“雁行”(转移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但产业转移速度正在加快。东南亚国家仍然是*受欢迎的投资目的地。尽管一些非常知名的中国制造商已在非洲投产,但并没有多少受访企业将非洲视为自己的**投资目的地。
报告认为,无论是希望吸引中国轻工制造业的东南亚、非洲东道国政府,还是推动对外投资的中国政府,短期内都应该更多地关注珠三角地区的大型外资企业,尤其是鞋类企业。非洲和亚洲各国政府也应该继续改善基础设施、制度和劳动力供应的质量,以降低“走出去”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走出去”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