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春以来,与其它地区大量农民工因找不到工作而滞留城市街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福建省民营经济发达的泉州、莆田等地,众多中小民营企业却为招不到工人而一筹莫展。在石狮、晋江等民营经济重镇,路边劳动力市场上群集的招工摊子、满街的招工广告成了当地*引人注目的景观,“招工难”成为企业老板*忧心的事。
2004年以来,福建沿海地区一些中小企业出现招工难现象,泉州部分私营企业甚至出现“工荒”,严重时缺工在20万人以上。晋江市是福建经济实力*强的县,2003年财政收入达27亿元。区内民营经济发展异常活跃,大大小小的企业有1万余家,形成了制鞋、陶瓷、食品、玩具几大支柱产业,每年吸纳70万左右的外来劳工。但福建省企调队一项调查显示,2004年春节后晋江市大部分企业工人尤其是技术工人严重短缺,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工业企业开工率只有80%-85%,其中陶瓷行业的开工率不足50%。
有着“中国休闲服装城”称号的石狮市,人口只有30万左右,但外来工却有20多万。石狮市有企业5000多家,外来农民工构成了当地企业*重要的用工来源,但严重的缺工问题对不少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严重影响。在石狮市香江路临时招工点记者看到,众多企业的招工摊子挤满了这个简陋的劳动力市场。小璐璐制衣有限公司的小李告诉记者,年后很多工人没有再回来,明显感到今年来石狮的农民工少了。公司派她在这里设摊招工已经有一个月了,但还是没有招满。江西农民孙克协说,他原在一家叫“巧夺”的运动服装厂做工,去年这家厂还有100名工人,但今年只剩下了30多人。
晋江市东石镇有“中国伞都”之称,“全家福雨具厂”是该镇一家中等规模的雨伞厂,厂人力资源部主任彭静介绍说,由于该厂能按月发工资,工人相对来说还算满意,但由于今年找工的农民工明显偏少,厂里目前已招收了220名工人,但还是缺了100多工人。在晋江市安海镇“晋安职业介绍所”,多年与找工作的外来民工打交道的老板黄珊娜,对当地工人短缺问题有着更为切身的感受。
安海镇原来有7家服务于找工作的农民工的求职中介,现在只剩3家了,外来农民工的大幅减少让这些求职中介也难以生存下去。黄珊娜说:“这里用工不规范的小厂太多,劳动时间长工资却很低,不少工人就不想再来了。厂家委托我招工的岗位起码在一千个以上,但**下来来询问的求职者不超过20个。”
农民工向超低廉工资说“不”自2003年开始,福建沿海一些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就开始出现严重的缺工问题,不少人士都将原因归于企业管理不规范、用工环境差,地方政府也随即出台了一系列优待外来工人的政策。但种种努力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缺工问题,2004年大面积缺工现象再次出现。记者调查发现,“用工荒”的*直接原因是当地超低廉的工资,“打工不挣钱”让不少农民工被迫离开他们曾寄予无限致富希望的工厂。
在石狮市香江路临时招工点,聚集了众多找工作的农民工,虽然他们找工作的愿望十分迫切,但当地过低的工资让他们十分失望。在这里的每个农民工心中都有一笔帐,江西永兴农民尹斌说:“大家出来打工就是想挣点钱,可一个月600、700元的工资让你根本存不下钱。我1990年就来这里打工,只有一年挣了点钱,因为遇到一个大方的老板。如果算一笔细帐,这样打工并不比种地好多少。” 郑红奈来自贵州安顺,暂时在晋江市安海镇的一家五金厂做皮带工,他所在的五金厂有50多名工人,2个人睡一张床铺,月工资700元左右。郑红奈对记者说:“工厂很不规范,连厂名、老板的姓名都不知道。初中毕业后想出来闯闯,但700元的月工资实在太低,回贵州单程路费就要200多元,除了糊个嘴根本存不下 钱。在家可以种西瓜、甘蔗等,细算一下收入不比这里低,如果再找不到待遇好点的厂就回家种地去。”由于缺工严重,不少企业老板都承诺提高工价、按时发放工资,但农民工们还是不敢轻易相信。
在“制鞋重镇”陈埭镇的路边招工点,正在设摊招工的鑫威运动鞋厂的一位管理人员给记者分析了“民工荒”的原因:绝大多数工厂是12个小时工作制,一般是上午8点到12点,下午1点半到5点半,晚上6点半到11点半。如果是家庭作坊时间就更长了,上下班时间也没什么准头。普通工人月工资一般在800元左右,而且不会当月发,工人要向厂里借生活费,5天10天的借。吃饭一个月要200元,再加上抽点烟买点零食日用品什么的,怎么省一个月也只能存下500元。按说800元的月工资不算低,但这是**工作12小时的报酬,要是按8小时工作制算,月工资也就是500元,很多城市颁布的*低工资标准都比这高。只要是在老家还能找到点事干的,谁还想来呀!
行政之手难治市场之乱
2003年以来,福建沿海地区民营企业严重缺工的问题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晋江、石狮等地政府大力整治用工环境,专门出台了优待外来务工人员的政策。但由于管理不规范的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加之企业都是计件工资制,有关工时、工资发放的一些政策很难真正落实,整治民企用工不规范难题一时还难见大的成效。
2003年以来,石狮市先后出台了《关于优待外来务工人员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劳动用工管理的暂行规定》等文件,明文要求用工企业要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企业要按时足额支付工人工资。与此同时,石狮市加大了劳动监察执法力度,深入用人企业督促企业规范用工,查处侵犯工人合法权益的行为。2003年,全市督促指导了用人单位和员工新签订劳动合同80000份,组织开展专项执法检查8场,监督检查各类用人单位2000多家。
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违法《劳动法》、侵犯工人合法权益的事还多有发生。工人短缺使企业间争夺工人的斗争加剧。在石狮市香江路招工点,不少企业负责人明确表示,每帮助挖一名工人,支付100元的酬金。而员工的流失成了企业老板*为头疼的事,为了留住工人,一些企业采取扣身份证、强制交押金等非法手段。在石狮市一家“雅碧食品有限公司”,记者遇到了正在向老板追讨身份证和押金的云南农民郭云凤。这家公司招收了60多名包糖果的工人,在进厂时老板收取了工人的身份证,还要求交押金。在与工人签订的劳动合同上,除了规定工人要“自愿”交纳50元的所谓培训费外,对工价和工时等主要条款只字未提。公司老板蔡清白说,收50元的“培训费”是为了稳定工人。就在这家企业的墙上,挂有泉州市和石狮市两级政府颁发的四块“重合同、守信用”的牌子。为了防止工人中途流失,扣发工资是企业老板*常用的招数。
一家署名“舟六品牌(福建)鞋服”的公司,在招工广告上明确写道:除车工外年底发工资。在一家“国仕男装”的服装厂,这家工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厂里的60名工人都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在采访中,各地政府均表示正在或将要盖高规格的劳动力市场大楼,花大力气加强有形市场建设。但专家指出,对于解决沿海民企用工短缺问题,*迫切的是加强无形市场的建设,营造规范有序的用工环境。
人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沿海地区“民工荒”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民企发展将不得不面对日益上升的人力成本压力,超低廉工资的发展模式正面对严峻挑战。
林劝青是制鞋大镇陈埭镇一家鞋厂的老板,厂里有100多工人,这种规模的厂在这里数量众多。对于工资成本提高的压力,他感触颇深:“以前招工人是要多少有多少,但*近两年情况却大有改变。制鞋是陈埭的特色产业,技术要求并不高,有点资金谁都可以办鞋厂当老板。工人工资一直很低,产品还是有一定的价格竞争力,大家都还有点赚头。所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小厂变大厂,家庭作坊越来越多,工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这么多年来工人工资并没有增长,缺工也就成了必然,低工资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据林劝青介绍,制鞋企业一般毛利在10%左右,工人工资在企业成本中占15%-20%。生产一双鞋,大厂可以有10元的利润,小厂只有3元,家庭作坊只有1元。他认为,现在企业要想生存发展下去,提高工价势在必行,但利润空间也随之压缩,那些利润本就很低的小厂将**受到冲击。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企业主对市场前景普遍看好,扩大生产的欲望十分强烈,告诉记者,今年雨伞外销形势十分看好,他正在盖厂房,准备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但现在工人短缺成了*大难题。不少企业主意识到,提高工人工资待遇的问题已无法回避。
成本低廉、供给充分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大特点,沿海部分先发展地区的民营企业以*低的成本买走了农村中*优质的劳动力,廉价农民工支撑起了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相对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无疑是*低的,这也是民企*大的竞争优势。”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林善浪认为。务工是一种市场行为,1996年以来粮食价格的持续低迷,使外出打工成为广大农民的**选择。但去年底以来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在超低廉工价、高强度工作的现实面前,部分农民选择重新回到农业生产。林善浪教授分析认为,目前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各种生产力要素成本都已经大幅上升,如土地、水、电等,生产力各要素间具有联动关系,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就成为必然。就全国来说,民工资源供应十分充足,但在局部地区还是有可能出现劳工短缺,“工荒”的出现显示在沿海部分先发展地区,市场正按其内在规律来调整过于低廉的工价,以使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趋向平衡。
“工荒”催逼民企转型升级
“工荒”现象并非福建特有,今年以来,在浙江、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都不同程度出现了用工短缺问题。经济分析人士认为,东南沿海先发展地区出现的“工荒”现象显示,这些经济先发展地区的生产要素成本正在大幅提高,中小民营企业长期依重的廉价劳动力的竞争优势正在大大弱化,以中低档制造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已处于发展平台期,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益生指出,东南沿海地区目前普遍出现“三荒”,即电荒、地荒和工荒,而这些地区基本都是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三荒”现象显示企业经营成本正在大幅提高,资源约束越来越突出,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处于一个深刻的转型期。
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一个小区域集中到一定程度后必须调整,必须要向高附加值方面发展。从科学发展观来看,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已到一定程度的地区,不能再简单靠扩大生产规模来保持增长速度,不能再以廉价劳动力作为*主要竞争优势,“三荒”的出现正是传递了这样一个市场信号。晋江市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五位,是福建经济实力*强的县,陆地面积649平方公里,人口102万,200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380亿元。与晋江相临的石狮也是个县级市,人口30万,面积160平方公里,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123亿元。专家认为,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而言,两地均超过3.7万元,这个数字相当可观。但就经济增长方式来说,这些地区主要还是依靠扩大生产规模、扩大人力资源投入来保持增长。目前晋江市有企业万家左右,石狮市5千家,企业密度相当高,导致资源约束问题日益突出,生产要素成本提高成为必然。闽南地区民企密度如此之高,一方面反映民营经济的活跃,但同时也暴露了企业生产效益还比较低。
专家指出,近年来内陆省份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相对于沿海地区,其劳动力成本优势更为明显,对沿海地区中低档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挑战。对沿海地区从事中低档制造业的众多民营企业来说,要么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走品牌发展道路,做大做强;要么向劳动力资源更为丰富、成本更为低廉的内陆后发展地区转移。(项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