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表》检定规程(以下简称“新规程”)于2011年3月6日实施,代替了JJG237-1995和JJG238-1995的附录3(以下合称“旧规程”)。与旧规程相比,新规程的检定对象更具体、更完善、更标准化,检定方法和结果判断更明确、更详细、更实际。下面笔者对新旧规程作简要比较:
一、机械秒表
1.新规程明确规定机械秒表的秒针跳动量为秒表分辨力,比旧规程的“秒表跳动值”更规范、更专业。
2.判定依据不同。旧规程为平均分走时差和*大秒走时差,测量结果分度盘取平均值,秒度盘取**误差*大值;新规程中以分度盘和秒度盘的*大允许误差作为检定结果。
3.测量范围不同。在旧规程的基础上,新规程中度盘满度值增加60min,拓宽了秒表范围,使得新规程更加完善。
4.对标准器的要求不同。旧规程要求标准器的误差应小于被检表误差的1/10;新规程明确规定标准器的频率准确度小于等于5×10-7,夹具引入误差为±3ms。
5.工作正常性检查。旧规程规定指针回零后,表针停留位置与零刻度偏差不应超过说明书的规定;新规程对表针偏移量有明确规定:秒针不超出秒*小刻度值,分针不超出*小刻度的1/2。
6.受检点检定次数不同。旧规程要求*外度盘满度值检定3次,其他满度值检定两次;新规程要求每个满度盘都检定3次。
7.新规程删掉了秒表的发条有效时间。
二、电子秒表
1.位置不同。旧规程中将电子秒表的检定作为附录,而新规程作为正文。这与电子秒表作为*常用的秒表类型相符合,体现了新规程的合理性与实际性。
2.受检点的选取不同。旧规程要求检定1s、10s、1min、1h。新规程要求检定10s、10min、1h(T0max),并且对不同的秒表T0max取值不同。新规程的计算更合理、更科学。
3.判定依据不同。旧规程要求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误差作为测量结果;新规程要求多次测量,取**误差*大的误差作为测量结果。
4.误差限要求不同。旧规程没有规定电子秒表的误差限,而是通过(T×晶振频率准确度+触发误差+T0)计算,而这些参数只有生产厂家才知道,用户和计量部门通常不知道具体值,所以很难判断电子秒表合格与否。
新规程明确规定了受检点的*大允许误差,这就使结果判断更明确、更直接
5.日差检定方法不同。旧规程规定检定日差的时间间隔为24h。新规程对不同类型的秒表,给出了不同的日差计算方法。
三、电秒表
1.新规程将电秒表分为机械式电秒表和数字式电秒表,分别给出检定方法和误差计算公式。
2.受检点选取及检定次数。旧规程对受检点及检定次数未作具体要求。新规程明确了机械式电秒表和数字式电秒表的受检点及各点受检次数。
3.表盘位置要求不同。旧规程中,机械式电秒表的检定对表盘位置没有要求。新规程要求机械式电秒表的检定分表盘水平和表盘垂直两种位置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