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供热燃料发展趋势

百检网 2022-11-18

化石燃料必须梯级利用

煤和天然气,理论燃烧温度在2000摄氏度左右。用于供热,通常*高供水温度在130摄氏度左右,如果把煤、天然气拿来直接燃烧供热,其温差将在1800摄氏度左右,能源品位的损失,接近70%-80%。因此,把煤、天然气直接燃烧供热,是对能源的*大浪费,是*不经济的。可是至今,这种状况到处可见,不仅小型燃煤供热遍地开花,就是新近“煤改气”的大型燃气供热(锅炉房总容量在几百吨以上)依然如故。这种状况不改变,我国供热技术的落后面貌难以改观。

煤和天然气,*合理的利用方式,是梯级利用,即电热冷联供或AGCC即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如前所述,煤和天然气,理论燃烧温度都在2000摄氏度左右,*理想的利用方式是高温段发电,低温段供热、制冷。对于通常的发电厂,发电效率一般在30%-40%左右,汽轮机后的乏汽压力为0.006兆帕,饱和温度为36摄氏度,其能源品位值只有总能源品位值的2.5%-5.0%之间,即发电潜力很低,但按数量分析,约占总热量的50%左右,目前大多数情况,向大气中排放。如果用于供热、制冷,实现电、热、冷联供,全系统的热能利用系数可提高到70%-80%,因此,这种电、热、冷的梯级利用是化石燃料的*佳利用方式。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有关文件,我国正在大力推广大型机组(容量在200兆瓦-300兆瓦以上)的电热冷联供系统,这对于我国大中城市来说,是非常正确的。在加速城镇化的建设中,我国势必会有大量小城镇涌现,人口在几万至十几万之间,对于这样的城镇,比较合理的供热方式应该是小型背压机组(容量在25兆瓦以下)的电、热、冷联供。经民间业内人员测算,这种机组,即使冬天联运,夏天停运,经济上都是合算的。如果这种供热方式,能够取得共识,那么我国相当数量人口的供热民生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对于局部区域(如一定范围的公共建筑或居民区),可以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这种系统,利用小型燃气发电机组(内燃机或小型燃气轮机),一面发电,一面利用废气或冷却热量通过热泵机组供热供冷,解决本区域的电、热、冷需求。以上不同方式的电、热、冷联供,既可以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又能够覆盖全社会的供热需求。这种能源的梯级利用,应该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在发电厂中,能源品位值的*大损失是在电站锅炉,通常发电主蒸汽温度为550摄氏度左右,在锅炉内,换热温差有1500摄氏度,能源品位的损失近50%,因此,提高发电厂的发电效率的主要技术措施是提高发电主蒸汽的温度,但超高临界、超超临界的发电机组其*高主蒸汽温度也只有600摄氏度多度,发电效率也不能超过40%-45%,受限的主要因素是汽轮机材质的耐温程度。发电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要有待于金属材料工艺的更大革新。

进一步提高电热冷联供的发电方式还有燃气——蒸汽联合循环。通常以天然气为燃料。压缩空气与天然气在燃烧室燃烧形成的高温烟气(约1200摄氏度-1350摄氏度),进入涡轮机膨胀作功发电。在燃汽轮机中排出的尾气进入余热锅炉,产生的蒸汽在汽轮机中进一步发电。如果燃料采用煤,则先经过增压气化装置产生煤的裂化气,再做适当处理,如同天然气一样,进入燃气轮机燃烧发电。这种以煤为燃料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称为AGCC。无论以天然气为燃料,还是以煤为燃料,其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高温烟气可达1000摄氏度以上,因此,发电效率都能在40%-45%左右。对于我国,无论积*推广燃气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还是大力研发燃煤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大力研发煤、天然气的清洁燃烧

煤在燃烧过程中,要排放大量的烟尘和颗粒物。煤主要成分是碳,燃烧过程要生成2.1倍重量的二氧化碳。煤一般含有0.1%-2.0%的硫,燃烧过程要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排放至大气,所有上述烟气生成物,都是产生雾霾的重要因素。因此,燃煤将严重污染大气。天然气由于是气体,容易与空气混合,通常燃烧效率比较高。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碳的含量远比煤少,因此二氧化硫的生成量,只是燃煤的一半。因此,通常把天然气称作清洁燃料。但必须了解,天然气的燃烧温度常常在1300摄氏度以上,此时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这种气体的排放,同样是形成雾霾的重要因素,因此,无论燃气还是燃煤,实现清洁燃烧都是非常重要的研发课题。

上世纪初至50年代,英国伦敦、美国洛杉矶都相继发生了严重的雾霾天气。两个城市都为此发生过数百人的死亡事故。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大气治污,又重新换回了蓝天白云。他们治理雾霾的基本经验:一是高污染的产业搬家(移向发展中国家);二是实行煤改气。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同样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摆在我国面前的是如何正确借鉴国外的可行经验?高污染企业向国外搬家,显然不现实。目前我国主要采取的是“煤改气”。但这几年的实践证明,我国在煤改气的政策中,实际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缺乏数量上的整体规划。我国是个多煤少气的国家,不可能全国的供热都搞煤改气。就算从国外进口天然气,一年以4000亿平方米计算,也只能满足40个北京市(一年100亿立方米用气量)的用气量。全国中小城镇加起来,100个北京市都打不住。如果在全国范围内,盲目推广煤改气,一但发生“气荒”,就会犯下灾难性的错误。二是没有重视天然气的清洁燃烧。有些决策者,以为只要煤改气,大气治污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在执行中,放松了对燃气的排放标准的严格控制(前些年,我国的排放标准始终≥100毫克3立方米)。结果,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北京出现了:2008年,北京首钢尚未完全搬家,北京热电厂仍然全部烧煤,但大气仍然达到了二级标准,顺利完成了奥运会的举办。但几年以后的今天,首钢完成了彻底搬迁,北京几乎所有的供热热源全部实现了“煤改气”,却出现了史无前例的严重雾霾。这种沉痛的教训,再次告诉我们,即使烧天然气,也必须立足于清洁燃烧。

在国外,利用降氮燃烧技术,是使煤改气政策获得成功的关键技术,我国在推广煤改气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研究表明,天然气在预燃阶段以及火焰的前、中段燃烧温度一般在800摄氏度以下,氮氧化物生成量很少,只是在火焰的尾端,燃烧温度在1300摄氏度以上,此时燃烧温度愈高,氮氧化物的生成量呈指数形式直线上升。因此降低火焰尾部的燃烧温度是降氮技术的关键。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是分段燃烧或烟气回抽。分段燃烧,是在火焰的前、中、尾端分别送入空气过量系数为0.7、0.9和1.2,通过控制空气量达到降低燃烧温度进而减少氮氧化物生成量的目的。烟气回抽是将降温后的部分烟气抽送入火焰尾部,其目的仍然是降低燃气燃烧温度,进而降低氮氧化物的生成量。为了提高降氮效果,常将两种技术措施联合使用。天然气燃烧时,会有大量的水蒸汽产生(天然气中的氢与氧化合生成)。一种新的建议,利用尾部蒸汽冷凝水,回抽送入火焰尾部,同样可以达到降氮的目的。由于水的汽化潜热比较大,降低燃烧温度的效果会更显着。有的单位在工程上采用了上述技术,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达到了44毫克3立方米,可见,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是产煤大国,20年-30年内,要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比较困难的。在供热行业,希望****的实现煤改气也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我国环境的改善在加大天然气清洁燃烧的同时,还必须下决心进行煤的清洁燃烧技术的研发。过去我们对于煤的清洁燃烧,重点放在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的限制上。现在看来是不够的,烧煤也必须控制氮氧化物的排放(即脱硝)。对于脱硝技术,目前主要是在炉内喷入氨和尿素,通过催化或非催化还原反应,使氮氧化物还原为氮和水。对于煤的脱硫,目前已有多种方法,但还不尽如人意,必须继续加大研发力度。炉内脱硫,多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实践表明:在实验研究阶段效果较好,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在燃烧现场,煤粉与石灰粉难以混合均匀,进而影响了脱硫效果。在供热行业,已经研制成功了煤粉锅炉,燃烧效率可达92%,很有发展前途。如果在制粉工艺过程,加入石灰粉,就可在制粉的同时完成脱硫任务。由于在制粉过程中,煤粉与石灰粉能得到充分混合,其脱硫效率一定会明显提高。目前,通行的脱硫方法是湿式脱硫法,为了提高脱硫效果,常常加大石灰水的循环量和喷淋强度,其结果是在烟气的排放中增加了硫酸钙的粉尘含量,使脱硫设备变成了新的雾霾发生器。所有这些问题,促使我们在煤、天然气的清洁燃烧研发中,必须在技术上要有新思路、新创新。当前人们比较关注利用热泵进行烟气的余热回收,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果我们大胆设想,利用化工行业的液态二氧化碳的低温分离技术以及塔板设备,就可同时实现脱硫、脱硝以及余热回收等多种功能,使锅炉烟气变成常温空气。这种清洁排放的新常态不是没有可能。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促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这将预示着化石燃料的清洁燃烧,已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从而增强了我们在这方面进行研发的信心与决心。

必须承认,所谓新型清洁能源,应该是在其放能的全过程,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因此,煤、天然气只要真正实现了清洁燃烧,它们同样可以跻身于清洁能源的行列。

未来供热的主要热源应是工业余热

我国工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70%。如果按世界发达国家的能效50%考虑,我国工业余热将是全国供热能耗的3.5倍(供热能耗按全国总能耗的10%计算)。如果全国的平均能效按30%考虑,则全国工业余热也有全国供热能耗的两倍。因此,从数量上计算,未来供热的主要热源应由工业余热来承担是可能的。当然这还是一种设想,真正操作起来难度很大。排在首位的就是难在管理体制上,我国重要的工业企业,多数为央企。个个都是条块分隔、“独立王国”,要打破这种格局,有赖于全国的反腐、反垄断以及体制的深化改革。

只就技术层面分析,主要的困难是两点,一是远离城市中心;二是多数品位较低(温度在30摄氏度-40摄氏度),难以直接利用。因此,要使工业余热应用于供热工程成为可能,必须在技术上要有重大革新。*容易想到的是长输供热管线的技术研发问题。目前,我国正在山西、河北和山东等省市进行试点研究,如果单从技术角度考虑,是完全可行的。现在须要着重进行经济效益的研究,除了考虑工业余热费用的提高外,还应计算大气治理的成本,这样分析才是合理的。

要彻底解决远距离输送和低品位的问题,*根本的技术措施是对热泵进行工艺上的重大革新。通常的热泵,无论是电热泵还是热热泵(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都存在某些局限性,无法同时承担能量远距离输送以及品位提升的功能。从工艺上说,现在热泵的四个热力过程,即蒸发、冷凝、压缩和节流,是作为一个整体,组装成一台机器,难以实现远距离蓄热(冷)、放热(冷)功能。对于电热泵,现在的制冷工质—氟里昂以及无氯的替代制冷工质,或者破坏臭氧层,成为淘汰物质;或者是温室气体,都不是理想产品。对于热热泵,溴化锂溶液浓度在56%-62%之间,否则结晶,难以工作。由于浓度变化范围过窄,导致发生器的加热温度必须在90摄氏度以上,直接影响了制冷效率。

为克服现有热泵的上述缺陷,选择更理想的制冷工质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反复比较,笔者认为采用液态二氧化碳作为新的制冷工质,将有很大的发展前途。提起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工质,其实并不是新的创想,早在利用氟里昂之前,前人就已研究过了。由于二氧化碳的临界(在临界点汽相、液相合一)压力过高(大于7.2兆帕),临界温度过低(31.1摄氏度),整个制冷过程是在跨临界循环下运行,因此制冷机组的工作压力过高,从安全角度考虑,后来被氟里昂等制冷工质代替。近年来,环保要求将处于更重要的地位,因此,重新起用如二氧化碳一类的天然制冷工质,已被愈来愈多的业内人员所关注。

二氧化碳作制冷工质具有独特的优点:**,它是地球生物圈的组成物质之一,具有无毒、无臭、无污染、不爆、不燃、不腐蚀,对大气臭氧无损害(ODP=0),温室气体指数只有GWP=1(氟里昂及其替代物GWP都在93-1900),它还具有优良的热物理性质:容积制冷能力qv=15429.2千焦3立方米,是氟里昂R22的7.4倍;在零下40摄氏度下,其液态黏度是5摄氏度水的138,即使在较低的流速下,也可形成湍流流动,提高了传热性能。根据上述二氧化碳的基本特性,我们应该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尽量发挥其制冷能力强、蓄热能力大、传热性能高、输送成本低的优势,将热泵的四个热力过程,拆散了应用。

在利用二氧化碳作热泵工质进行工业余热供热供冷过程中,回避了二氧化碳在气态下压力过高、温度过低(临界温度为31.1摄氏度,临界压力为7.2兆帕)弱点,着重利用其气化潜热大、制冷能力强、蓄热能力多、黏滞系数小、传热性能高等特点。例如,一台300兆帕的发电机组,冷却汽轮机乏汽汽量560吨3小时,需要冷却循环水量为6.2万吨3小时(温差从25摄氏度升为30摄氏度),如果采用液态二氧化碳,只需5100吨3小时(温度从零下46.5摄氏度提升至14.2摄氏度,温升60.7摄氏度)即可。

上述工艺流程,只是基本原理,具体细节还需进一步深化。当然,还有液态二氧化碳的制备问题,这就需要跨行业的协作。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
相关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