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非**,对于电子时代的锂离子电池亦不例外。
研发高电量的可充电电池需使用可存储大量电荷(即高电容量)的电*材料,如硅单质和一氧化硅(SiO)颗粒。然而,硅基材料在电池充电过程中由于Li+迁入使得体积剧烈膨胀,而在放电过程中因Li+迁出体积又会显著缩小。如此大幅、反复的体积变化将导致活性颗粒互相位移、自身破裂。此外,颗粒体积变化还会扰动颗粒表面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并造成活性材料从集流体上脱落。以上种种问题都将直接拉低电*的电容量,缩短电池寿命。
近日,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王东海教授课题组在《NatureCommunications》上报道了一种利用超弹聚合物凝胶电解质(GPE)减弱SiO颗粒在充放电过程中剧烈体积变化的策略。先前对硅基负*的保护措施主要侧重在修复或维系破裂的电*颗粒,而本工作直击SiO负*缺陷,杜绝颗粒破裂。
构成这种凝胶电解质的聚合物有两部分:其一为聚四亚甲基醚二醇(PTMG)段,柔性好,为电解质提供超弹性及吸收电解质能力,为软链段;另一为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乙二胺(MDI-EDA)段,该段中苯环增强电解质力学性能,为硬链段。通过将GPE均匀填充在SiO颗粒表面及颗粒间隙中,减小SiO负*的体积变化程度并锁住各颗粒,进而防止颗粒“自由”胀裂(图1)。
GPE具有优异的弹性。随着硬链段(MDI-EDA)含量升高,聚合物的断裂拉伸应变减小(图2a、b)。当MDI-EDA与PTMG比例为2:1时(图2a,红),聚合物1的断裂拉伸应力*大(15MPa),对应断裂拉伸形变>900%,杨氏模量1.2MPa。该聚合物可在碳酸酯电解质中溶胀(240分钟后吸收约自身重量50wt%的电解质),*大断裂拉伸应力无明显下降的情况下使拉伸形变增至~2300%(图2c),表现出*好的弹性。此外,GPE在集流体上附着力强,有利于防止电*颗粒从集流体上剥落。
为表征SiO电*在循环过程中的结构变化,作者们测量了锂化-脱锂过程中SiO电*厚度变化。在*初的10小时锂化阶段,无论在传统电解质或GPE中,SiO电*厚度均未明显变化。作者们将此现象归因于电*中的孔隙容纳了SiO粒子的初期膨胀。10小时锂化之后,电*厚度开始变化。其中对照组电*(传统液态电解质,图3a,黑)厚度增大94%,远高于GPE包裹电*的53%(图3a,红)。紧随其后的脱锂阶段电*收缩,对照组厚度稳定于~150%,而GPE中电*厚度降至~120%。实验结果表明GPE能有效减小SiO电*颗粒的膨胀程度,这点同扫描电镜图像展示的电*裂纹多寡结果一致(图3b-e)。
GPE电解质大幅提高了SiO电*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电池的连续充放电循环稳定性。使用GPE电解质的SiO|NCM523[Li1+xNi0.5Co0.2Mn0.3O2]全电池充放电库伦效率达99.9%(图4,蓝),电容量保持率在连续充放电350次之后维持在70%(图4,红)。而在相同测试条件下,含传统液态电解质的SiO|NCM523全电池在连续充放电76次后电容量便降到70%(图4,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