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仍处空白,买自制食品常会遭遇维权难问题。
朋友圈买阿胶遇问题
近日,消费者陈女士向羊城晚报投诉称,从朋友圈买了一斤多阿胶糕,刚吃了一次就出现拉肚子的症状,向卖家投诉申请退款,反被卖家直接拉黑。陈女士介绍说,由于近来身体不适,想买一些阿胶糕调理一下月经。闲逛朋友圈时偶然发现,有朋友推荐自制阿胶糕:“祖传秘制阿胶糕手艺,纯手工制作,用料足,不掺假,良心制造。每日供应量有限,欲购者请私信卖家预定”,并附上了微信号和几张诱人的阿胶糕照片。
出于对朋友的信任,陈女士向那个微信号发起了申请。很快,卖家通过了陈女士的申请,并热情的发来消息寻问陈女士的需求。卖家表示,阿胶糕调经效果很好,有很多像陈女士一样的人,吃了几个疗程后气色变红润了,经期也规律了。卖家对陈女士的身体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推荐了玫瑰阿胶糕。卖家还介绍说,由于该店的阿胶糕为纯手工秘制,价格比普通阿胶糕贵一倍,半斤就要200元。碍于价格,陈女士并没有马上购买。
之后几天,陈女士每天都可以看到卖家朋友圈发的信息,全是有关手工秘制阿胶糕的文字和图片,还有一些消费者通过微信向卖家转账、发红包的截屏图片,以及食用后效果良好的反馈信息。
陈女士越看越动心,*终向卖家支付了500元,买了一斤多阿胶糕。几天后,快递送来了一个旧纸箱,阿胶糕就放在里面。“看着这个包装,我心里有些不放心,感觉很不卫生。”陈女士说。
当晚,按照卖家提供的服用方法,陈女士吃了一块阿胶糕,不久便出现了腹泻症状。在把情况告知卖家后,卖家却表示腹泻与陈女士的体质有关,并非阿胶糕本身问题。陈女士表示想与卖家进行视频,看一看阿胶糕的制作环境,对方先是表示不在家无法视频,而后又称厨房装修过几天再视频。几天后,当陈女士试图再次联系卖家时,发现已经被拉进了黑名单。
事后,陈女士曾向朋友圈发阿胶糕广告的朋友了解情况,这位朋友说阿胶广告是从一个群里转发过来。“当时群里有人发了一个红包,大家都去抢。发红包的人说,不能不劳而获,抢到红包的人要转发那条阿胶糕广告。”
维权结果只是封号
事情发生后,陈女士希望通过合法途径把500元阿胶糕退掉,几经周折*后只得到对该微信号进行“短期封号”的结果。
在记者的陪同下,陈女士**拨打了12315热线。客服人员表示该平台只能受理以网店形式出售的食品,并且需要陈女士提供该店的名称、地址以及营业执照相关信息,才能帮助协商退款。陈女士只能提供卖家使用的私人微信号,并不了解是否有实体店,也无法提供相关信息。客服人员解释说,像陈女士这种情况只能向微信平台投诉,12315无法受理。即便陈女士可以提供卖家的营业执照信息,他们仍然无法受理,因为微信号显示卖家在天津不在广州,根据属地管理原则,陈女士要到天津进行投诉。
无奈之下,陈女士又尝试向微信平台举报,很快收到“微信团队”发来的举报成功通知。通知显示阿胶糕卖家已经被确认有违规行为,并对该号进行了“短期封号”处理。除了事后封号外,对于陈女的退货希望,微信平台则无法实现。
微商卖自制食品无门槛
羊城晚报记者调查发现,像陈女士这样,遭遇朋友圈购买自制食品维权难的消费者不在少数。去年中国青年报对200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0.2%的受访者在朋友圈购买过自制食品,类别包含蛋糕甜点(44.7%、水果生鲜(26.5%、私房菜(22.0%、咖啡饮料(18.8%和其他(4.2%等。随着购买量的增多,消费维权问题越为突显。
记者还了解到,为了规范网售食品,新《 食品安全法》强调,网售食品必须“持照经营”,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还要对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广州市委常委、副市长欧阳卫民也表示,线上食品经营应该与线下的食品经营一样,取得相关食品销售许可,做到有登记、有检验、有监管,进行事前许可、事中检查、事后监督。
但是,这些对朋友圈监管似乎不起作用。
一位微信平台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微信与淘宝、京东、一号店等*大的不同就是后者是网络交易平台,法律要求这些平台要对网店进行监管,而微信是社交沟通平台,目的不是为了交易。如果有人向微信举报某个号存在欺诈、色情、广告骚扰等问题,微信会对其进行审查做出封号处理。
在朋友圈做了两年多自制曲奇饼生意的的肖女士说,她算是比较老资格的微商。很多朋友和她一样,都是通过注册一个微信私号发布广告,靠朋友圈人脉寻找客源。“目前还没有收到通知要去办营业执照。如果真的那样做,我的成本会提高很多。”肖女士坦言,微商的门槛比网购平台低很多,或者说是无门槛。“我也想过在淘宝开一个小店,不过现在开店,要提交营业执照和食品流通许可证才能申请。”肖女士也表示,朋友圈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持照上岗会对行业起到规范作用,未来她也会考虑去办个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