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如今,走在长春各大商场,服装品牌多为外来的,省内品牌所占比重却很小。
那么,对于行业的坚守者来说,吉林省服装业怎样才能突出重围续写辉煌呢?
苦心经营
对外依存度高企业发展缓慢
样本1
长春欧特赛帝服饰有限公司:
制衣主料、辅料要去外省采购
人工照比4年前翻番
16日中午,阳光明媚。
长春欧特赛帝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跃在门店外踱着步子,身体感受着春天的气息,思绪却被拉得很远。
一位高校服装教师,从建厂进行服装加工,到拥有自己的企业品牌,张跃付出的努力,已有所回报,但仍感压力不减。
他告诉记者,近几年,生意不好做,原料、人工等成本在上涨,利润被压缩,企业发展的“步子”慢了。
举个例子来讲,同是生产夏季服装,制衣的主料、辅料(拉锁、吊牌等)都要去外省采购。比如去江苏柯桥或者广州等地,带1名设计师、1名采购员, 来回食宿、交通,加上面料损耗的费用,大概上万元。同时,还有运输费用以及配料不完善调整的周期和衍生的费用,都不是小数额的开支。相比之下,南方企业地 缘优势明显,成本低,调配货品更方便。
此外,人工费也逐年上涨。4年前,一名机台工的月工资800元,如今已达2000多元,传统劳动力优势已经不再明显。
“产品更新快,进货跟不上,市场认可度不高。”如今的张跃,尽管对事业仍然充满信心,不过,他仍感受到了企业成长壮大的压力。
样本2
长春际华三五零四职业装有限公司:
业内名气比不过南方企业
拿不到外企加工订单
长春际华三五零四职业装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严,也感受到类似的压力。
她说,目前,公司已实现“军品、民品、外贸”三足鼎立,虽然传统的“军品”优势明显,但是仍然感觉“吃不饱”。
拿公司做的外贸生意来说,比如,为外国的企业做加工,在南北企业竞争时,会感受到差距。“现在江浙加工企业多,且全世界闻名,而一提起吉林省的服装企业,外商不太认可。”李严说,很多单子都被江浙那边的企业拿走了。加上受到近几年全球经济影响,企业利润也略有下滑。
此外,企业还面临招工难题。企业每年退休员工40-50人,而新进人数难以弥补空缺,尤其缝纫工需求紧俏,基本处于长年招聘的态势。
回忆往昔
老长春人马女士:几十年前“长纺”名气不输“一汽”
事实上,吉林省纺织服装业在新中国的轻工业发展史中曾无比辉煌。老长春人马女士回忆,几十年前,“长纺”名气很大,在百姓心中,名气不次于“一汽”。家里人做衣服用的布料都出自该厂,厂区很是壮观。
长春市西装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陆小枚:
改革开放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
是我省纺织服装业发展“黄金期”
实际上,成绩**的不止“长纺”这一家。
长春市西装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陆小枚回忆,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是吉林省纺织服装业发展的“黄金期”。
当时吉林省的产品有棉纺、毛纺、化纤等,种类丰富;其中,长春纺织厂、白城市纺织厂等全国闻名。而“吉林化纤”是全国轻纺标兵企业,全国所有行业都要向它学习。
他说,当时,长春有两个“阵地”,一是为工作需要而特制的职业装“阵地”,例如警服等,在全国各地都能看到长春的产品;二是出口“阵地”,长春市属有13个服装厂,每天都有产品大集装箱从大连港出口。
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东南亚等国以其低廉的人力成本,逐渐成为纺织行业的集散地。虽然,目前长春出产的职业装仍保持着传统优势,但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时装类发展却相对缓慢,出口企业也进入“低谷期”。
从吉林省纺织服装商会秘书长刘克力目前掌握的信息粗略估算,吉林省内现有纺织服装企业约500家,规模以上的大约60-70家,以加工生产为主。其中,有品牌的企业10多家,尚处于品牌发展初期。
为何低迷
品牌发展上不去产品价格低
利润提升不上来没钱做品牌
企业发展陷不良“循环圈”
“品牌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刘克力说,部分企业品牌意识有些不足。
他介绍,自己熟识的一家生产内衣的企业,牌子比较老,市场不大,价位始终上不去。其实,负责人也意识到要培育品牌。不过,“步子”很难迈得开。
“资金够用,奋斗冲劲不足了,思想观念还是没放开。”刘克力说。
而在李严眼中,多数企业也能意识到品牌价值的宝贵。不过,培育一个品牌至少需要5-7年的时间,对于利润较薄的服装企业来说,实在不容易。
她说,经济环境不好,服装企业利润下滑,如果再拿出大量的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品牌培育和市场宣传,企业运转将受到影响。而没有品牌,产品价格上不去,利润也很难提升,也没有资金做品牌。长此以往,形成不良的“循环圈”。
此外,张跃认为,行业的发展需要政策、环境等多因素扶持。
他说,去年,自己曾带着学生参加大连服装买手大赛,考察内容包括理论、店面装修、布置陈列、实战销售等,团队在全国比赛中捧回金奖。这说明,我们的从业人员很优秀,但行业低迷,高端人才留不住、进不来,制约发展。同时,企业“闷头做事”、分散经营,没有达成规模效应。
专家支招
打“特色”牌
提高产品附加值
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占国说,省内拥有很多纺织工人和技术积累,应该拿来改造和利用。
他说,目前,吉林省纺织服装业发展已出现好的苗头,比如“温馨鸟”服饰,以及珲春发展的民族服装,做得都不错,但规模还是不够,应该把行业统一起来,做大做强。
他建议,相关企业应注重产品创新,利用东北亚区位优势和文化的相似度,生产特色产品,开拓新兴市场,不应一味地跟着江浙一带**企业后面走。
此外,要充分利用人才战略,提高品牌价值。“企业要转变思想,聘请骨干技术人才,追求高品质的产品,要用产业发展的战略性眼光看问题,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眼前利益。”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