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收储还是抛储,我们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大问题就是只看价格不看需求,为市场制定价格的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根据需求变化调整政策的做法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一个在当初没有认真考虑需求变化所制定的收储价格,让国内外的棉花价差拉得越来越大。在这之后我们看到的就是被扭曲的市场是一个怎样的状态。棉花纺织企业因为自己在原料上的劣势而失去出口市场,棉农也未必真正得利。根据国内棉花收储的规则,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不是从农民手里直接收棉花,而是从加工企业来收。当价差利润出现之后,被交储的不一定是中国农民手里的棉花,而可能是来自印度和美国的低价棉,而这中间所需要的是一个叫做配额的东西。
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即便按照棉花进口配额比较低的“倒手价”2000元/吨来计算,100万吨的棉花进口量将会产生20亿的“价值”,而这种价值本来是并不存在的,真不明白有些人热衷于制造国内外商品市场的巨大价差的动机究竟何在。
在经济波动过程中制定的反趋势托市办法在局部短时间内是可行的,但在整体和全局来看,托了下游的市就有可能损害上游,托了上游的市又可能损害下游,以棉花为例,棉花收储价有利于棉花种植者,但对棉花纺织企业来说却是损害。这样的做法长期搞下去对棉花种植者的根本利益来说也是弊大于利的,如果有**当棉纺企业生产无以为继的时候,棉花又该卖给谁呢?市场充满了波动与调整,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是多发挥市场自主的调节作用少些人为干扰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