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困于国内外棉花高库存和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的不景气,棉花行情多在低位徘徊,农户种植收益不佳,导致我省植棉面积处于萎缩状态。
面积继续缩减
宿松县汇口镇西湖村杨云山这两天正忙着营养钵育苗,“我今年只种了10亩棉花,比前年缩减了一倍。”4月18日上午,他一边收拾着农活,一边与记者聊着,*多时他曾植棉60多亩,但植棉效益太差,陆续改种了单季稻,这10来亩高岗地水源条件太差,不得已,只能继续植棉。望江县是我省传统棉花产区之一,该县雷池县雷池村负责人吴生联告诉记者,全村耕地面积1.5万亩,棉花面积*高时约5000—6000亩,现在虽有一定的补贴政策激励,农户植棉面积也只有2000多亩。
省发改委成本调查监审局近期抽样调查发现,我省棉农户均预计播种面积0.28亩,与上一年度户均植棉0.31亩相比,减少0.03亩,减幅8.45%。
省农科院棉花所郑曙峰研究员等专家调查了解到,在2000—2009年期间,我省年均植棉550多万亩,占到全国棉花面积的的6.3%—7.7%。但从2010年开始,由于粮食等作物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而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植棉效益大大下降,我省植棉面积呈现“跳水”式下滑。在2010—2018年期间,全省年均植棉面积357万亩,降幅37.7%。以往我省棉区主要分布在淮北地区、沿江地区和江淮丘陵地区。但2018年以后,全省棉花面积的九成以上集中在沿江地区。
比较效益不佳
杨云山很无奈,与同季种植作物相比,农户植棉可能只比大豆好一点。他举例说,如果农户采用“棉花—小麦”种植模式,以棉花单产500斤和市场销售均价3元/斤,小麦单产600斤和市场销售均价1.1元/斤计算,扣除各项投入,每年每亩纯收入不到300元;如果种植早春饲料玉米,以平均单产1000斤和市场销售价格0.9元/斤计算,每年每亩纯收入也有300元,但劳动强度大幅降低。如果改种水稻和小麦,每年每亩纯收入约在400元以上。
据省发改委成本调查监审局岳彩玉分析,棉花播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我省棉花收购市场不畅,价格持续低迷,去年全省
郑曙峰认为,农户植棉效益之所以不断降低,主要是由于常规植棉技术和方式强调精耕细作,工序复杂、生产周期长、机械化水平低,用工多、化肥农药投入多,难以做到规模化生产,使得棉花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同时,近年来国际市场棉价持续低于国内棉价,国内棉价到了天花板;另外,与新疆棉区相比,安徽等内地主产省棉花价格补贴少且不能按时到位,未能给棉农提供一个稳定的预期。
提高效益有路径
郑曙峰提出棉农增收之道,**应用机械化(轻简化)、绿色化(减肥减药)、优质化植棉技术,做到“三减二提”(减少用工、减少化肥、化学农药用量,提高植棉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棉花生产技术的变革。其次,我省棉区研究推广适合机械化的棉—麦、棉—油(菜用、饲用、油用等)、棉—荷兰豆、棉—马铃薯、棉—大麦(饲用、食用、工业用)、棉花花生(大豆)轮作间作等绿色高效棉田种植制度。省油棉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要研究和开发棉花多功能利用价值,主要是棉籽的油用、饲用功能以及棉秆的多功能利用。
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还应引导扶持棉业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安徽省本地棉花种植业与纺织业利益共同体(产业联盟),加强标准化、品牌化生产基地建设,完善产业化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棉花生产和经营方式的根本变革,提升产业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