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简介
GB/T32347的本部分规定了轨道交通信号和通信设备的环境条件。 本部分适用于信号、通信系统设备和可移动设备(包括试验、测量和监视设备等)的设计及使用。 本部分还规定了以下内容: ———设备与环境之间的接口条件; ———设计者在计算时使用的参数,包括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性和安全性(RAMS)计算以及环境 条件下设备使用寿命的计算。 本部分规定的环境条件适用于设备使用与维护,但不包括设备部件所处的微观环境(微观环境见产 品标准)。 本部分没有考虑信号和通信设备(正常和故障状态下)对系统安全性的影响。本部分不向设计者提 供任何确定与环境条件相关安全风险的信息。本部分不包括邻近信号和通信设备或在其中工作的人员的安全性,也不考虑对设备的人为破坏。 本部分适用于所有信号和通信设备,但不适用于吊车、矿山车辆和缆车的信号和通信设备。本部分不规定车载的信号和通信设备环境条件(相关要求见GB/T32347.1)。英文名称:Railway applications—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equipment—Part 3:Equipment for signaling and telecommunications
标准状态:现行
中标分类:铁路>>机车车辆通用标准>>S35牵引电气设备
ICS分类:铁路工程>>45.060铁路车辆
发布部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发布日期:2015-12-31
实施日期:2016-07-01
出版日期:2016-07-01
页数:28页
前言
GB/T32347《轨道交通 设备环境条件》分为三个部分:———第1部分:机车车辆设备;———第2部分:地面电气设备;———第3部分:信号和通信设备。本部分为GB/T32347的第3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EC62498-3:2010《轨道交通 设备环境条件 第3部分:信号和通信设备》。本部分与IEC62498-3:2010相比存在技术性差异,这些差异涉及的条款的页边空白处用垂直单线(︱)进行标示。本部分与IEC62498-3:2010相比存在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如下:———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本部分做了具有技术性差异的调整,以适应我国技术条件,调整的情况集中反映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具体调整如下:●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4208—2008代替IEC60529:1989(见4.6和4.11);● 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4797.1—2005代替IEC60721-2-1:1982(见4.3和4.4);● 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4797.2—2005代替IEC60721-2-3:1987(见4.2.1);● 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4797.3—2005代替IEC60721-3-3:2002(见4.3和4.4);● 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4798.4—2007代替IEC60721-3-4:1995(见4.4和4.11);●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24338.1代替IEC62236-1(见4.13);●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24338.2代替IEC62236-2(见4.13);●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24338.5代替IEC62236-4(见4.13);● 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32350.1代替IEC62497-1(见4.11);● 增加了GB/T4798.5—2007(见4.6和4.9);● 增加了GB/T11804—2005(见第3章);● 删除了IEC62497-2,转为参考文献。———删除了环境条件术语,GB/T11084—2005已有定义(见IEC62498-3:2010的3.1);———修改了海拔要求,以符合我国对牵引设备的海拔要求(见4.2.1,IEC62498-3:2010的4.2.1);———修改了温度、湿度等级,以适应国情(见表2、表3,IEC62498-3:2010的表2、表3);———修改了降雨等级(见4.6,IEC62498-3:2010的4.6);———增加了生物活性物质要求,以考虑必要的白蚁防护(见4.11);———删除了防火,产品规范中定义防火等级不属于环境条件要求(见IEC62498-3:2010的4.12)。本部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删除了IEC62498-3:2010中4.12“防火”,原4.13及以下编号顺延;———删除了IEC62498-3:2010的表A.2;———修改了参考文献。本部分由国家铁路局提出。本部分由全国牵引电气设备与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8)归口。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铁道部标准计量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奇。本部分参加起草人:王俊飞、胡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