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舌尖上的谣言” 亟须补上“食育”这一课科学精神面面观

百检网 2021-11-15
  塑料紫菜、棉花肉松、橡胶面条……每隔一段时间, 食品安全谣言就会卷土重来。有关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舌尖上的谣言”占45%。
 
  17日,2018 食品 安全宣传周在京启幕。正如民众关心的一样,食品安全谣言治理也成为与会专家关注的焦点。
 
  “十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取得重大进步是有充分依据和数据的,但是,广大消费者仍然对食品安全很担心。我认为问题出在沟通交流不够,科学传播不够。”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说。
 
  陈君石表示,自媒体由于传播力度强,已成为谣言和不实信息的“放大器”。的确,有专家指出,食品谣言之所以能在社交平台上广为流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招”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副主任何凌南此前表示,由于中老年人尤其在意健康问题,而且他们的媒介素养和科学判断能力不足,很容易相信食品谣言。
 
  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在食品药品问题上,中国老百姓更容易跟风。譬如十几年前“非典”时囤积板蓝根,几年前为防辐射抢盐。再如,电视台养生节目泛滥,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的盲从盲信。
 
  “跟风是不可避免的。我国人口众多,科学素质高低不一,而且绝大多数对食品药品不具有专业知识。事关人身健康,为了规避风险,百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上述人士说。
 
  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看来,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食品安全人人关注,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事件的模糊性主要指的是信息不对称,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会加剧信息传播的不顺畅,进而滋生谣言和消费者的不信任感。而当前消费者对食品行业整体的不信任感则加剧了这种“信息真空”。
 
  “打击谣言,需要食品科技专业人士积*主动出击。”陈君石说,比如在今年的咖啡致癌风波中,有微信公众号肆无忌惮、夸大其词,仅微信平台的点击就超千万,引起了消费者的*大担忧。然而,几位食品科普专家果断出击,通过微信、微博等多个平台进行科学解读,并经过主流媒体的扩大传播,谣言很快得以平息,并直接导致该造谣公众号被封杀。
 
  尽管如此,陈君石认为,打击谣言是必要的,但根本的办法是提高公众知识水平,使谣言不能发挥作用。“以食品添加剂为例,有多少人知道,*常见的防腐剂苯甲酸,其实在植物中普遍存在;又有多少人知道,食品中经常见到的增稠剂很多都是可溶性膳食纤维;如果科技工作者能够很好的将这些有趣的知识传播给消费者,消费者就不会谈添加剂色变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认为,只有做好“食育”,即食品安全方面相关知识的教育,才能有效抵制谣言。
 
  “做好‘食育’工作**要强调科学意识。”张永建进一步解释,食品中的谣言绝大多数是反科学的,是伪科学。食品生产和消费中有很多科学的内容,“食育”工作就是要将这些传递给公众,为消费奠定一个科学的基础,例如,如何看待食品中的有害物质,不仅要关注食物本身的营养和搭配结构,还要关心摄入量等。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使科学家们能更踊跃地参与到科普中来。

  专家点评
 
  近年来,食品领域的谣言以各种形式顽固地存在和传播,扰乱了市场,甚至食品生产和社会稳定。治理食品谣言刻不容缓。我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这里的智,不仅仅是指智慧,更重要的是指健康素养,这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包括健康的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还有基本技能。调查发现,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不断提升,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这是食品等领域谣言得以生存和传播的原因之一。因此,政府、学术团体、媒体等各方面需联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才是抵御食品谣言的“良药”。
 
  (点评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教授马冠生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