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在人们的一贯印象中,中山是一座工业城市。至少在十年前,农业在中山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降到了3%以内。饕餮们所津津乐道的神湾菠萝、东升脆肉鲩等名优
4月5日,中山市
更不为人所知的事实还包括:在香港人日常食用的活鱼中,70%来自中山;供澳活禽、供澳蔬菜出口数量在广东均居首位;在2015年,中山辖区出口农产品65219批次,货值4.7亿美元……所有一切,都说明中山外向型农业的高度发达程度。
也许有人要说,中山毗邻港澳地区、运输便利;也有人会说,中山自然条件优越、种养殖有天然的优势。事实上,仅从地理接近性、交通便利程度而言,深圳、东莞、惠州三城远优于中山;如果从自然环境方面来考量,优于中山的地区也不在少数。单论土地面积,中山在全省的排名更是敬陪末座。
那我们不禁要问,在对品质要求更加严苛的港澳地区,中山农产品何以拔得头筹?答案既简单、又能带给人们诸多启示。
**,中山农业人的“生存能力”让人惊叹。如果单纯地比拼种养殖规模,中山一定不是其他地级市的对手。据农业局相关人士介绍,近年来中山高度重视外向型农业载体建设,能够结合产业分布特点和特色资源优势,推行外向化、标准化、规模化和规范化的发展路径。
多年来,无论是中山水出集团,还是科朗等龙头企业,都在以工业的思维发展农业。因此即使在土地资源并不充裕的前提下,只要能科学组合有限的资源,“螺蛳壳里做道场”并非不可能。
让人惊叹的,还有中山农业人的自律意识。一家出口企业介绍,水产品上市之前要经过三道检测。如此长期的自律,使得中山出口农产品从未遭遇过食品安全事故。更值得学习的,是中山农业人的精品意识。在鱼养到可以上市的大小前,还要实行一个月的“瘦身”。这种独特的养殖方式,让港澳消费者早已离不开中山味道。
不可否认,与港澳地区相比,大陆无论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是人民生活水平仍有不小的距离。但是,追求更安全、品质更高的产品,是社会进步永恒的主题;同时,以优化经济结构为目的的供给侧改革,正在大刀阔斧地前行。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山农业带给人们的启示,深长而良多。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