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正规企业生产的
豆腐监管,喜忧参半。喜的是我市明确了豆腐的监管职责,质监部门和工商部门各司其职,规模豆腐生产企业的食品卫生质量已让人放心;忧的是大量存在的小作坊仍是安全隐患,如何加强引导和监管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规模企业三家,小作坊近五百
据记者了解,岛城市民消费的豆腐主要有三个来源:正规的豆腐生产企业;小作坊、黑作坊;城阳加工园区。
据市食安办协调督察处处长张祖光介绍,目前我市获得生产许可证的豆制品生产企业有20多家,在市区生产经营且从事豆腐生产的规模企业有三家,分别为三聚成、味味香、泽雨。三家企业生产的豆腐产量大,质量高;相比之下,小作坊的数量则庞大得多。据刚刚结束的**轮豆腐小作坊摸底排查结果显示,全市现有豆腐小作坊近五百家,其中八成是外地人来青开的。这些小作坊有些卫生条件不达标,截至目前相关部门已经打掉不规范的小作坊近百家。此外,刚成立不久的城阳小作坊加工园区也开始供应豆腐,由于园区对豆腐原材料进行严格把关,严格限制添加剂,生产出的豆腐质量也令人满意。
总体上讲,获得生产许可证的豆腐企业与加工园区生产的豆腐质量可以保证,小作坊产出的豆腐则令人担忧。"由于豆腐加工门槛较低,导致城乡结合部附近的豆腐加工作坊很多,它们隐蔽性强,监管起来困难大。"张祖光告诉记者,"目前,市里也加大了对豆腐小作坊的管理力度,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要求各区市继续加快摸底排查工作,对排查到的有改善空间的小作坊,将予以规范,对于卫生条件仍达不到标准的,将坚决予以取缔。"
黑作坊为增产不择手段
小作坊的大量存在,对正规豆腐生产企业影响严重,日产豆腐2万多斤的青岛三聚成有限公司首当其冲。该公司董事长于殿香告诉记者,1997年至2006年期间,三聚成豆腐曾经占据青岛豆腐市场60%的份额,然而由于近几年来小作坊的大量涌现,该品牌豆腐的份额锐减,现在连30%的市场占有率都不到了。据她介绍,三聚成、味味香、泽雨三家企业生产的豆腐总量约占市场总量的一半,其余的大多产自小作坊。
"这还没把农贸批发市场销售的豆腐算进去,那里的豆腐绝大多数都是小作坊生产的,经过批发商批发后销往全市大小饭店和食堂,"于殿香告诉记者。
小作坊产的豆腐之所以占据市场一半的份额,就在于其价格优势。据记者了解,三聚成等品牌豆腐的零售价一般在两块四左右一斤,而小作坊豆腐的价格则只有一块三左右,价格差了近一半。为了提高盈利率,不少饭店和食堂会选择大量购入这些价格便宜的豆腐。
一位从事豆腐生产多年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斤大豆一般能出豆腐两斤半,扣掉人工、电费等花费,每斤豆腐的成本接近两块钱。为了节约成本,小作坊经营者大多会选用劣质大豆进行磨浆,而一些黑作坊为了增加产量会违法使用添加剂。如为了让豆腐保鲜时间更长,会添加防腐剂,为了让豆腐颜色好看,会添加豆黄素。为了省钱,一些黑作坊甚至不使用食用石膏,而是从工地上购买工业石膏,食用这些石膏后会严重影响人的消化系统健康。
做强大企业,规范小作坊
当然,食品卫生工作,仅仅靠经营者的自律和良心是不够的。
今年8月,我市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分工的通知》,明确了食品小作坊的监管责任,规定质监部门负责监管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不含现做现卖、以食品生产加工(包括豆芽、豆腐等为主、生产地与销售地相分离的生产加工点;工商部门负责监管不提供餐饮服务、非占道经营的食品摊贩,监管现场制售食品 (包括豆腐、不提供餐饮服务的"前店后坊(厂".《通知》明确了豆腐的监管责任,为质监部门和工商部门的执法提供了依据。
两个部门分别出台了哪些相应的监管措施?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市质监局和市工商局。市质监局食品处处长顾天舒表示,对于获证的豆腐生产企业,质监部门一直在根据
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工商部门正在严格把关现场制售豆腐经营者的许可条件,尤其是对场地、设施、人员、制度等条件从严把关;此外,市工商部门还严格推行原料来源登记制度,要求经营者建立原料来源备案登记;严格实行食品加工制作记录制度;实行现场制售的食品标牌公示制度。
"要管好豆腐,除了加强监管,还应该继续做大做强品牌豆腐,进一步规范管理豆腐小作坊,"张祖光告诉记者,"今后市里将进一步推行社会化监督,发挥各街道食品安全监督员的作用,引导更多的市民监督举报豆腐黑作坊,以提高执法部门的管理打击力度。"
于殿香则认为,要加强小作坊的管理,可以借鉴城阳小作坊园区的经验,在全市推广。"将豆腐小作坊引入工业园区,不仅能够使传统的小作坊生产方式变成集中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方式,让豆腐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处于监管之下,而且能够确保豆腐的各项卫生、营养指标达到相关标准,确保老百姓能吃上放心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