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达能与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武高汉说:“希望在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共同推进下,达能和娃哈哈纠纷能够实现和解,以和解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
争端焦点:无形资产
“达-娃事件”的核心是企业利益之争。企业利益分为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企业资产亦分为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无疑,这场争端的焦点是无形资产。
“对于娃哈哈而言,其无形资产又是什么?不仅仅是一个商标,而是包括娃哈哈商标品牌在内的长期积累起来的企业信誉。”中国信誉论坛秘书长杨荣坚如此认为。
他进一步指出,“中国企业历来重有形(资本)轻无形(资产)。在*初与外资合资合作的时候,一部分企业为了迅速发展和获得种种政策优惠,以*其低的费用转让包括品牌、商标在内的无形资产,或者干脆就没有注意到企业所拥有的这一部分‘软实力’,以致很多知名品牌死于无形。”
有着多年品牌信誉研究经验的国际信誉研究院(中国)院长潘少华认为,不管“达-娃事件”的发展结局如何,这场纷争说明中国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已经进入自觉阶段。虽然这种对于无形资产的核心——品牌信誉的认识仍处于初级阶段,但这种转变无疑是令人欣慰的。
娃哈哈品牌资产在流失
作为一项无形资产,企业信誉是支撑企业或品牌运作的核心内容,代表了企业所积累的感性资产和社会资产,是联系包括企业、经销商、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牢固的纽带。
与会专家认为,娃哈哈走到今天,无论是宗庆后还是达能都贡献良多。一方面无法抹杀宗庆后及其管理团队在对娃哈哈品牌信誉构建上的努力,另一方面达能的注资等行为对娃哈哈企业品牌信誉的提升起到了战略性的作用,这使得娃哈哈有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取得自身的发展。
与会专家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以民族品牌的观点狭隘地看待合资企业纠纷中的品牌所属权问题,无论在利益主体还是其他各方的间接利益相关者都是不成熟的市场观念的表现。
而始于今年4月3日的这场纷争给当事双方带来了的伤害显而易见:达能在中国的品牌形象受损,而娃哈哈的信誉同样遭到市场各方的广泛质疑。
商务部研究院信用部主任韩家平认为,“这个事件的发展对双方的企业信誉都有损害。可能品牌的知名度会提高,但是美誉度、信誉度会下降。”
互相爆料有违“契约精神”
此次达能与娃哈哈的较量,把本来很多埋在深层的东西都推到了表层,那些不为外人所熟知的商业秘密在双方的爆料下刊播于媒体,流传于市井。这个有违市场规则和契约精神的行为酿成的事件,从一个侧面说明“高速发展的中国市场对中国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已形成倒逼之势”。
全国人大法工委巡视员何山指出,要避免这种情况的重演,关键的一点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大力推进企业诚信建设,而相关参与企业则必须遵循相应的规则。
在商业环境日益趋同的情况下,市场主体行为必须遵循相关的市场规则。这些规则是为了保证市场有序运行而依据市场运行规律所制定的规范市场主体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契约和公约等。没有一个好的市场规则,市场秩序就无从建立。
“达-娃事件”中,两个企业的争端被上升到评判一国商业环境高度,这在中国还属首次。这表明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国企业的诚信度在现代市场规则约束下经受着越来越严格的审视。
企业信誉决定企业命运
中国市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接受经济全球化的洗礼,经历了20多年时间。这期间完成了由质量管理、**战略向品牌信誉的过渡。在市场品牌技术要素的管理趋于完善的今天,企业社会责任、*受尊敬企业、企业社会评价、品牌信誉价值等概念已经成为未来主导中国市场品牌价值取向的基本潮流。
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完善的市场经济,必须有良好的企业信誉来支撑。世界上一些**的跨国公司之所以长盛不衰的原因也源于此。
“现代商业社会企业信誉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谈道。具体到“达-娃事件”中,要实现由双输到双赢的转变,双方握手言和是*佳的解决之道。
在当今信息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令所有的企业都无法控制某些消息在某一地区或国家的扩散。不管是在纽约、伦敦、东京、北京,还是新加坡,品牌信誉都是企业赢得信任、获取成功的关键。
中国信誉论坛组委会由国家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支持,成立于2001年,*早提出“中国信用体系建设面临需求迫切性和建设艰巨性矛盾,应当以建设信誉体系、发挥信誉机制作用为先导,缓解这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