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继3月26日国务院发布《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4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实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行动计划(2015-2016年)的通知》后,又一个由国务院发布的标准化工作文件。
国家标准委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专访的话题自然就从党中央、国务院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视谈起。这位负责人认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将标准化工作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同时也说明,尽管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标准化事业快速发展,然而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标准化法治建设亟待加强、工作水平仍需大幅提高、支撑发展的作用尚未有效发挥、标准国际化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无论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还是统筹全国标准化工作布局,加强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十分迫切和必要。《规划》突出指导性、预测性、宏观性,紧贴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准化需求,聚焦标准化突出问题,对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对于《规划》名称使用的“国家标准化体系”而不是“国家标准体系”,这位负责人解释说,两者的区别就在一个“化”字上。以往人们对“化”的理解大多限于标准的实施,但是从《规划》不难看出,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包括完备的标准体系、有效的标准实施体系、严密的标准监督体系、高效的标准化服务体系、有力的标准化保障体系、完善的国际标准化工作体系。《规划》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加快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总体把握《规划》要注意六个结合。一是需求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标准化的迫切需求,又要破解标准化自身发展的重大问题。二是国际接轨与适合国情相结合,既要加快推进我国自主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又要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标准化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是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既要继承成功做法和经验,又要衔接相关规划、落实新形势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标准化任务。四是基础性与战略性相结合,既要发挥标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标准在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中的战略性作用。五是近期与长远相结合,既要聚焦到2020年标准化工作重点,又要统筹标准化体系建设长远布局。六是点线面相结合,既要统筹各方面的标准化需求,又要明确标准化主要工作任务,还要突出需要重点实施的重大工程。
这位负责人用“突出一条主线、坚持四项原则、部署六大任务、聚焦五大领域、实施十大工程”概括了《规划》的主要内容。“一条主线”即充分发挥标准化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四个原则”即需求**、系统布局,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协同推进、共同治理,包容开放、协调一致;“六大任务”是优化标准体系、推动标准实施、强化标准监督、提升标准化服务能力、加强国际标准化工作、夯实标准化技术基础;重点领域中的“五大领域”是经济建设、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文化发展、政府管理。“十大工程”包括农产品安全、消费品安全、节能减排、基本公共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装备升级、新型城镇化、现代物流、中国标准“走出去”和标准化基础能力。
《规划》设定了2020年发展目标。这位负责人解释说,2020年发展目标的确定,是基于发展现状和可行性的考量,总目标从标准化的作用和水平两个方面确定为“基本建成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体系”。从标准体系、标准化效益、标准国际化水平、标准化基础四个方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设定了发展分目标。
在标准体系方面,提出了两个定量指标。一是在农产品消费品安全、节能减排、智能制造和装备升级、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制修订标准9000项。二是标准平均制定周期缩短至2年以内。
在标准化效益方面,提出了3个定量目标。一是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超过30%。二是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新增500个以上。三是新发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开展质量及效益评估的比例达到50%以上。
在标准国际化水平方面,《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两个目标任务。一是参与和主导制定国际标准数量达到年度国际标准制修订总数的50%,二是主要消费品领域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