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截止2月底,2011年度中国的棉花进口量已达到261.6万吨(含保税区保税棉,目前尚无法区分哪些是外商自主运输,用配额通关了多 少),再将8月份中国20.7万吨进口量统计在内,
三月份国家2011年度棉花收储工作将结束,虽然各研究机构和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在下游消费能否对棉价形成支撑上,决定棉价到底上 19800元/吨基础上反转还是面临一轮深幅回调后再强势向上,各方观点大相径庭,有的企业已线开始在CF1209合约上入市做多,因为当前盘面价格仅是 19800元/吨的收储价再加上下5-6个月的银行利息、仓储费用,理论上处于“安全通道”,但更多的棉企纺企处于迷茫、找不到方向的状态,表现在电子盘 面上做多不敢,做空没有信心,现货市场只得拿着现货等时机,而货款利息、仓储费用以及还贷压力如影随形,部分棉企可谓“寝食不安”。
笔者的看法是4-7月份的棉花市场并非完全由下游消费决定,仍将是个政策主导大方向的行情,但无论电子盘还是现货盘的震荡幅度将放大,因 为缺少19800元/吨的底部支撑,在资金和国家调控的联合推动下,短期破19800或涨破22000的希望和机会都客观存在,市场反复洗牌的目的就是用 时间来消化2012年9月份收储前企业增加的银行利息和仓储费用,对于棉花经营企业、用棉企业而言,抄到后5个月棉价的相对顶部和底部的学问很深。中长期 看,2012年度
下面几个问题同朋友们探讨,仅代表我个人的行为和看法:
其一、国内棉花的供需形势已渐趋明朗,皮棉的减产和国家收储都没有改变棉花市场的走向,说明需求的下滑幅度或将明显高于USDA、 ICAC或其它国内机构的测算,否则近300万吨高等级棉进入国储库,国内现货市场却仍“一潭死水”,电子盘做多资金不敢进入,棉花现货市场贸易商连续数 月观望,进入3月份销售主体仍是棉花加工企业和棉农,这也是棉花炒作不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储棉再加商业库存(不计3-7月份进口外棉)已能够满足国内 棉花消费需求。近日有一些国家机构和外商、棉企将2011年度中国棉花消费量下调至800万吨以内,更有甚至调低至750-760万吨,虽有过度恐慌的成 份,但年度后期除了炒作种植面积下降和高等级棉短缺外,实在缺少题材。
其二、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延迟滑准关税配额发放,提前公布2012年度棉花收储价格和连续7个月的敞口收储来保护棉农收益,保证棉花加工企 业“收得进,卖得出”,但在制定下个年度收储价和2012年总的发放配额数量(目前有250万吨和300万吨两种说法)来看,更多的考虑了用棉企业的实际 困难和利益。可以说,有关决策部门也没有想到2011年度国内皮棉的收储量*终会达到300万吨以上(否则也不会相对高价签了100万吨外棉),因此本年 度的国储棉抛售定价就非常值得推敲。考虑到4月份是我国棉花种植期,再加上棉花企业的呼声,不排除国家仍严格调控棉花滑准关税进口配额,使各主港保税区近 70-80万吨棉花8月底前甚至至年底前无法通关进入中国市场来稳定市场棉价,收储结束发滑准税一般贸易进口配额只是一些进口商的主观臆测。同时通过提高 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增大对中小棉纺织企业资金扶持力度或降低用棉企业进销项税的差异等方式恢复用棉企业的出口接单能力和热情。
其三、影响目前用棉企业采购国内棉花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月份这些将持续减弱。1、目前一部分中小棉纺企业主要消费低价的印度棉、巴基斯 坦、西非棉、南美棉等,这些棉花大多是棉花进口企业赶在12月底前、2月底前使用滑准关税或1%关税进口的,业内估计数量约30-40万吨,随3、4月份 的消化,港口人民币报价的外棉已大幅减少,5月份以后在进口棉无法通关的情况下,采购地产棉或新疆棉成为用棉企业的重要选择;2、国内棉花价格偏高,而且 棉纤维今年普遍偏短。3月中旬地产棉弱三级19500元/吨、新疆公检三级20500元/吨左右,其中新疆棉与SM级美棉、澳棉的差价约2000元/吨左 右,但如将1%关税内配额的转让价格计算在内,外棉的港口净重价格已高于新疆棉仓库公定价格500元/吨以上,因此若4-6月份滑准关税配额不再追发,高 等级外棉几无优势。2011年度印度棉的纤维长度普遍达到29mm,30mm左右,较国内新疆棉和地产棉长度稍好;3、国内中小用棉企业资金比较紧张,但 无论采购新疆棉还是地产棉国内棉企大多需要现款现货,采购即期或远期外棉,企业可以开具L/C 90天或L/C 180天的信用证,信用保证金一般为货款的20%左右,采购外棉可以盘活企业流动资金,但随着进入4月份,国际棉商大多希望和要求进口企业开具即期信用 证,棉商以消化港口和库存棉花为主,进口企业的资金和销售压力随之增加。
其四、由金融危机引发的欧债危机,加大房地产等行业宏观调控引发的中国经济有序减速符合中国政府的预期,降GDP增速,引导社会流动资金 重回实体经济是大方针,因此棉纺织产业当前遇到的出口难题、劳动力及其它成本大幅上涨也是可预计和可克服的。中国GDP增速不可能一直维持在10%以上, 依靠纺织品服装出口占据贸易顺差50%以上的格局也是有悖经济规律的。部分开机的用棉企业表示,虽然2-4月份接单数量并不充足,且因订单小且多,需要频 繁配棉,但总的来看要较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时还是要好很多,主要用进口印度棉、西非棉的棉纺厂利润情况比较好。因此,随着一、二季度信贷规模逐渐放 大,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比例将上升,棉花电子盘和现货虽然波动1000-2000元/吨厢体已基本确定,但这个震荡范围对大部分棉花加工企业而言已经很有 诱惑力了,因此短线看空,中长线看多的机构和企业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