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月24日到9月8日,在百盛刷卡消费满1000元,即可获赠价值100元购物券,每人每天1份,购买化妆品增加至每人每日赠2份”。
这是北京复兴门百盛店日前打出的促销宣传语,和石家庄百盛关店命运不用,复兴门百盛店也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双节做“热身”。
作为百盛*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家店,复兴门百盛店承载了太多的期望,不过这却难改百货业的萧条局面。百盛集团中报显示,百盛集团整体商品毛利率下降80个基点,由于同店销售微跌、商品毛利率下滑、新店经营亏损增加,百盛集团经营利润下降32%,2013年上半年新店经营亏损约5900万元。
一直以来,百盛作为*早在中国经营时尚百货外资连锁企业之一,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大的时尚百货集团之一。不过,近年以来,百盛相继关闭了四家在华店面,不免引起市场对百货业盈利的担忧,而这绝非个案,一大批外资背景的百货公司正在上演着“寒冬”的转型战。
百货业绩纷纷受挫
8月31日,石家庄百盛成为百盛集团在华关闭的第四家店面,这一举动,一定程度上,给了那些曾经斗志昂扬要在中国大展拳脚的外资百货公司一记重击。
对于石家庄市场,百盛曾“*力挽回”,在2009年二进宫,将营地扎在商圈中心区域,结果却仍难逃不温不火的厄运。河北省商业联合会秘书长曹润亭分析:“百盛之所以关店,*直接原因是盈利达不到预期。”对此判断,百盛方面并没有给出正面回答。
8月16日,百盛集团对外发布的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截至6月30日,该公司营业收入为89.79亿元,同比微增4.9%;净利润为3.39亿元,同比大幅减少37%。这是自去年一季度以来,百盛交出的第六份净利润下滑答卷,下降幅度进一步扩大。
百盛公司认为,原有门店增长乏力以及新开门店亏损额的加大,是造成该公司盈利能力减弱的主要原因。盈利能力减弱,正在成为制约百货业利润的一大难题。
和百盛一样是领头羊的某百货公司人士表示,劳动力成本和物业租金成本大大降低了百货业的利润,目前百货业领域的劳动力成本增长幅度为每年5%~15%,租金成本也在8%左右,这就意味着,百货业的销售必须达到8%的增长才能弥补这两项开支挤压利润部分。
在其看来,目前百货业的利润一般都达不到8%的水平,*多也就维持在4%~5%之间,在此背景下,亏损就变得很正常,利润下降20%甚至40%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而百盛面临的关店潮也并非个案,多家外资百货企业在中国都遭遇了滑铁卢。
数据显示,太平洋百货在大陆也先后出现了一次次关闭潮。如太平洋百货北京盈科店、五棵松店,大洋百货无锡店、武汉店也因租约到期、租金上涨,先后关门撤离市中心。据报道,日本零售巨头伊势丹百货也于4月1日宣布,在5月31日闭店,6月1日起停止营业。而在沈阳关闭的店是继上海华亭以及济南伊势丹之后的第三家。
外资背景的百货业梦断中国市场后,对于本土化的一些百货公司,日子似乎也并不好过,在已经公布的年中业绩报表中,百货业纷纷出现业绩大幅下滑的局面。
一直占据广东市场的茂业国际,在其公布的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收入总额虽实现7.3%的增长,但净利润指标则出现14.9%下滑。
除此之外,国内的一些知名百货利润大幅下降。杭州解百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期下滑10.56%,福建东百集团上半年净利跌2.88%,重庆百货虽实现了16.11%的净利润上涨,但利润率依旧维持在3%左右的较低水平。
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王永平认为,传统百货们将经营重心放在了选址、建店、招商等前期工作上,缺少对品牌重塑,*终导致商品恶性促销甚至价格战的循环往复,企业盈利能力及生存空间也就愈发缩小。
自营模式难自救
“受当前宏观环境影响,以及电商冲击,百货业的利润正在被挤压,发展自营业务已经成为百货寻找新利润的积*尝试。”在近日的万达百货珠宝节上,万达集团总裁助理兼万达百货副总经理娄云说。
对于自营模式,国内一些百货公司已经开始尝试,其中广百股份可以说是“风生水起”。在2012年度报告中,广百股份表示,2013年广百股份继续扩大代理面,提高自营商品在销售中的占比。在自营模式上,专门代理六福品牌产品,同时在部分门店尝试品牌服装代理或以买手制自营品牌。
无独有偶,武汉中商也在2012年度报告中表示,要扩大自营,大力发展自有品牌,先试点,再逐步扩大范围。粗略估计,目前已经有超过15家百货公司尝试自营模式,或者增加自营分量。
一位零售业资深人士表示,目前行业内自营采购做得比较好的是武汉中商,估计比例达15%左右;王府井百货的自营采购比例约5%。“这些都是刚开始就做了准备工作,所以有自营团队在运作。整体来说,在国内自营采购能做到5%以上比例的百货公司并不多,大多数百货公司都是尝试,*终做成功的也不多,目前自采自营规模占比约3%~4%左右。”上述百货业人士表示。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企业品牌联营、自采自营和柜台租赁三种模式的比例约为89.6∶7.1∶3.3。
“自营模式确实有很多好处,比如*直接的体现是可以改善企业的利润率,实现差异化经营,但其库存却需要巨额周转资金,这是百货公司启动自营的首要压力,另外,长期联营模式导致百货企业普遍缺乏专业的买手人才、管理水平积累不够也是比较大的问题。”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百货公司“购物中心化”
自营模式的创新,主要相对联营而言,在人工、租金成本上涨在加大百货企业自身经营困难的同时,这种联营模式也正在导致百货业抵御新型购物中心变化的能力减弱。
在王永平看来,百货公司的转型是实现购物中心化,增加一些配套设施,逐渐丰富其体验功能,这也是当下积*应对电商冲击和宏观环境影响,带来的利润下滑局面的长远之计。
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认为,转型应该是向高端化、特色化、大型化或者购物中心内部百货店等适应消费者消费特性的转变。
在这种转型中,华贸中心的新光天地似乎早已有了先行一步的规划。
华贸中心总监赵加表示,新光天地算是比较早从百货公司实现购物中心化的一个业态。“不仅从品牌组合,甚至包括管理、服务、配送、停车场、餐厅,都做了规划,更多体现出体验性一些功能,除此之外,在物业方面也都有专门的团队运作。”他说。
也因此,新光天地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曾在2011年以65亿元销售额超越此前四年蝉联全国百货单店销售、利润**名的杭州大厦(2011年销售额为60亿元)。
无独有偶,茂业国际发布2013年的中期业绩报告显示,公司经营收入总额达22.88亿元,同比增长7.3%。这也主要归功于茂业购物中心的定位。据悉,2013年下半年,茂业国际将把门店定位为购物中心、百货、奥特莱斯、社区之家四种类型,快速调整门店商品结构,加快百货购物中心化进程。
“百货公司购物中心化,已经成为转型的必然。在现有的基础上,让百货公司多一些休闲的空间,让消费者进入以后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消费,对现有门店做一些精准的定位,是购物中心化的一个举措。” 茂业国际董事长黄茂如表示。“未来茂业的业态80%是产品,20%是休闲产品”。
能否做到精准定位,对能否顺利的实现购物中心化至关重要,时任万达百货总经理的丁遥曾称,万达百货已经针对行业存在的问题,结合各地市场特色对万达百货进行了细分。目前,万达百货门店共分为四大类型,分别为高端奢华店、精致生活店、时尚流行店以及社区生活店。
然而对于万达来说,对门店进行的细分能否意味着实现了精准定位,还是一个考验。其一直以来的定位均是生活类、家庭型的中端主流消费市场,万达广场所选择的区位也通常是城市的区域商业中心,并非城市核心区,而想要打造多元消费尤其是高端奢侈店,还需要公司内部的团队、管理以及外部客群、区域等系统性条件的匹配,这些因素都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培育和酝酿。
百货业转型要引入技术基因
当前国内一二线城市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化、服务性的消费习惯正在形成,同时三四线城市消费升级正在加速。面对多层次、区域特征化的消费者特性,国内百货业需要做出相应的转变以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
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百货业的转型?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荆林波认为,购物只是消费者去商场的一个动因,而休闲娱乐和体验消费等因素逐步在提升,因此,传统的百货企业有必要扩大自己经营的内涵,增加影院、游乐、餐饮等休闲设施,形成百货综合体。
但现实情况是,百货单店规模并不足以形成购物中心,以目前百货业的单店面积为例,一般单店面在1万~3万平方米之间,按照商务部规定,3万平方米面积是标准区间,4万~5万平方米的店面数量很少,这也成为其制约规模扩张改造的一个难题,据悉,万达百货目前的单店规模也多在3万平方米以下,属于中小型店面。
在他看来,对于大多数的百货店而言,基本的建筑格局已定,要对其做空间改造、增加排污、另布输电线路,*其困难。尤其是那些老百货公司大都坐落于中心地段,缺乏拓展空间,改造只是缓解之计,无法从根本上重塑自己的业态影响力。
在此背景下,百货企业必须脱胎换骨,全面流程再造,全渠道零售成为必然选择之一。欧美百货业从以零售商为中心的单渠道、跨渠道、多渠道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全渠道进化,满足消费者随时随地的、全面覆盖的购物。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 Retail Insights*近的研究结果,全渠道消费者是标准的黄金消费者。相对于单渠道消费者,多渠道消费者平均要多消费15%~30%。而相比于多渠道消费者,全渠道消费者平均要多消费20%。更为重要的是,全渠道消费者的顾客忠诚度要远远高于前两者,还会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活动影响更多的顾客。
荆林波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对于百货业来说,全渠道的一体化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考虑了多种渠道的适用性和互补性,甚至可创造更好的整合效益,它强调5个C:以客户为中心( Customer Centric)、云平台(Cloud SaaS)、与客户、经销商的协作 (Collaboration)、增进沟通(Communication)和协同社区(Community),百货业只有引入技术转型基因,增强创新能力,才能实现盈利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