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能源计量是节能减排的基础
节能减排是一项艰巨而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中,政府是主导,企业是主体。因为无论是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还是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离开企业,特别是重点用能企业的参与,就是空谈。只有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性,形成全民节能的氛围,才能将国家政策落实。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这一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仅下降了1.23%,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不降反升,节能减排两大指标均未完成,这一趋势如果不尽快扭转,将进一步加剧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加大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节能减排政策和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加强能源计量。由此可见,能源计量是实现国家“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
1.能源计量是企业经营活动中量化的“标尺”、工业的“眼睛”,在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节约型社会过程中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节能减排已成为企业降低产品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而与之密切相关的计量工作自然是重中之重。无论是产品的质量还是各项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量的变化,都必须通过计量数据表征。没有计量就没有质量,没有计量数据节能降耗就失去了方向。计量数据信息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要资源。
2.能源计量与节能监测、能源审计、能源统计、能源利用状况分析是企业能源管理和节能工作的基础,而能源计量是基础中的基础。如果企业没有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能源管理部门就难以获得准确可靠的能源计量数据,对企业的节能监测、能源审计、能源统计、能源利用状况也就难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统计。从而无法为企业的能源管理和节能工作提供可靠、准确的指导方向,可能造成企业能源严重浪费、增加生产成本。由于企业能源的浪费,随之也会带来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出现了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企业能源计量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必须与国家对企业节能、环保的要求相适应。
3.挖掘节能潜力包括管理节能和技术节能两个方面,其中,管理节能主要指行为节能,而技术节能则可以大幅度提高设备或者工艺流程的能效,降低产品单耗。能源计量及数据分析是分析和发现节能潜力的主要手段,通过与国内外同行中的标杆企业进行单位产品能耗(单耗)的对标(对比分项指标)可以发现问题,为制定节能技术措施与方案、编制节能规划提供依据。
二、能源计量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给若干家企业作电平衡、能源审计、节能量审核的过程中发现,部分企业对计量存在认知错误,缺乏计量方面的基础知识等,归纳如下:
1.大中型企业虽然普遍重视能源计量工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测量管理体系,但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能源计量数据未充分发挥作用,不能适应目前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科学计量、节能降耗的需要;中小企业能源计量工作普遍比较薄弱,装备水平低,工艺落后,技术落后,单位产品耗能高,没有资金进行节能设备改造,污染严重,效益低。
2.部分企业缺乏熟悉计量工作的专业人员,企业计量管理水平不高,迫切需要质监部门的指导与服务,加强对企业计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帮助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计量管理体系,特别是能源计量体系。
3.部分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能源计量工作重视不够,或者仅停留在口头上,认为能源计量工作是只投入不产出的工作,没有认识到能源计量工作的基础保障作用,舍不得在计量方面投入,不同程度地存在分厂、车间等二级以下计量器具配备率低和不能定期溯源的现象。
三、能源计量管理的措施
能源计量并不仅是简单的进出厂的能源量的计量,而是贯穿于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应通过计量的量化跟踪和量化考核发现工艺缺陷、技术潜力和管理漏洞,及时加以改进提高,促进技术进步,把节能挖潜落到实处。
1.企业领导要重视能源计量工作,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为公司计量管理建设的完善提供保障。
领导要了解国家能源和计量的法律法规,掌握相关政策,组织协调企业的能源计量工作。领导重视的程度体现在狠抓落实、支持节能项目改造上,特别是在实施新工程、新项目时应将能源计量作为新工程、新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免造成没有计量保障的隐患。
2.制定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一个完善的能源计量管理体系能够保证企业能源统计报表数据资料准确,保证企业能源单耗的可比性和受控性并逐步达到先进合理,保证能耗定额的有效执行与合理奖惩。
3.要加强企业能源计量人才队伍的建设。能源计量的发展,关键在于造就一支掌握现代化计量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队伍。只有切实提高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现代化能源计量管理的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量智能型的计量仪表逐步替代能耗高、准确度低的传统仪器仪表,这对计量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知识要求。目前,急需进行大规模、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企业能源计量人才队伍。
4.要加强对节能监测和能源计量仪器仪表的监督管理,提高节能监测和能源计量仪器仪表的质量。更换不合格的仪器仪表,并在周期内对仪器仪表进行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