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购物平台搜索“自酿酒”,出现的部分搜索结果
自酿酒真的安全么?取消审批中介服务这一道安全“门槛”后,又将如何来保障自酿酒的安全以及消费者的权益?
北青报记者采访调查发现,目前自酿酒市场发展势头迅猛,种类繁多,渠道多元,既有专门的自酿啤酒吧,也有餐馆自营的特色酿酒,电商售卖的自酿酒更是“五花八门”,自酿虎头蜂酒、月子酒、雄蚕蛾酒、天然枇杷酒、蜈蚣药酒……无论是原材料,还是酿制方式,可谓无奇不有。而这些自酿酒里,多数都没有任何安全认证,生产者也没有相应的生产资质,令消费者无从辨别。
调查
网售自酿酒五花八门
采访中北青报记者发现,在北京市场上,自酿酒以“自酿啤酒”为主。而在电商平台,自酿酒的种类却多到超乎想象。北青报记者在某购物平台上搜索“自酿酒”,出现上千个搜索结果,这些自酿酒中所含的“成分”可谓五花八门。
在一家名为“某农家自酿果酒”的店铺里,除了常见的樱桃酒、梅子酒之外,猕猴桃、李子、梨、火龙果等水果也都成了自酿的对象。据店主介绍,自酿的工艺很简单,例如“猕猴桃酒”,就是猕猴桃加冰糖发酵而成。
还有一类主打“滋补”的自酿酒,自酿原料包括蜜蜂、蜈蚣、雄蚕蛾、人参、枸杞等。“农家自酿”、“野生”等字眼,也成了吸引顾客的噱头。一家售卖“虎头蜂酒”的店主一再强调,他们家的“虎头蜂”都是野生、活泡,并用大量图片展示了泡蜂的过程。
多数无标签、无资质、无安全报告
这些自酿酒包装多以简易玻璃瓶或塑料瓶为主。当北青报记者提出想看看外包装及产品标签的时候,“厦门市湖里区某干货”店的店主明确告知“没有标签”。“某农家自酿果酒”、“绿某酒业”的店主也给出了同样的答复。
没有产品标签,顾客如何了解这些自酿酒是哪里生产的?北青报记者在10家店铺统计发现,其中有4家店铺在“生产参数”一栏用文字形式介绍了“生产厂家”、“生产许可证”、“厂家联系方式”等信息,但均没有第三方或厂家自己出具的自酿酒成品安全检验合格报告。另外6家店铺在生产参数中只介绍了包装方式、净含量等信息,也没有厂家信息。
根据4家店铺提供的厂家信息,北青报记者搜索后发现,只有1家在原国家食药监总局的官网可以查询到,其余例如“古某韵”店铺、“某农家自酿果酒”店铺、“东星某酒庄”店铺标注的生产许可信息均在官网无法核实到。
“某农家自酿果酒”的店主坦言,他的产品是自家生产,并非来自厂家,至于为什么在页面中会出现某葡萄酒厂家的信息,店主表示“不清楚”。随后,北青报记者拨打了这家店铺公开的烟台某葡萄酒厂家手机号码,询问是否为葡萄酒厂,对方说“打错了”。
精酿酒吧工作人员两个月学会酿酒
“你们这自己酿的酒,怎么保证安全?”“我们这度数都比较低,不会有问题的。”昨天,北青报记者来到位于护国寺的一家精酿啤酒吧,晚上9点多酒吧里已满是客人,在吧台的酒单上,写的全是自家酿的啤酒品名,“浑牵梦要IPA(精酿酒简称6.2度”“百香草红酒桶陈酿烈酒8.8度”“专项治理比利时烈啤9.8度”“春光乍泄抹茶绿啤4.8度”“NB&杰克酒窝波本比利时三料10.8度”……22种自酿啤酒供客人选择,酒精含量*低3.5度,*高12度,价格*高的一杯75元,*低35元。当被问及这些自酿酒的安全保障问题时,工作人员认为度数不高,“应该不会存在什么安全问题”。
据该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的自酿酒全部来自成都的酒厂,“我们在成都有自己的酒厂,酒都是从那边一酒桶一酒桶运来的。”这些被添加了不同原料和成分,名字个性的自酿啤酒,从吧台长得类似水龙头的啤酒分配器里被盛出。在酒吧的一侧,还放着不少酿酒器具,教有兴趣的客人酿酒。
“我是差不多两个月就学会酿酒了。如果你们没喝过自酿酒的话,可能要久一些,先自己看一些书,了解一下。”谈到酿酒工艺,一位工作人员向北青报记者介绍说,酿酒并不难,只需要理论学习外加专业器具,按照配方来实践就可以自学酿酒。酒精如何把控?是否安全?对于这些问题,该工作人员表示,虽然他们按同一配方在不同时间酿制的酒,度数确实存在不一样的情况,但是整体还是可以自我调控。
“还真没想过这些自酿的酒安不安全,就是觉得口味比较丰富,还挺好喝的。”现场一位正在享用精酿啤酒的顾客说,“从我们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确实也很难辨别这些自酿酒的安全情况。”
说法
全市将加大对自酿酒产品抽查力度
按照此次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规定,今后食药部门在对自酿酒进行食品经营许可审批时,将“不得以任何形式要求申请人必须委托中介机构提供服务”,申请人可按要求自行编制自酿酒成品安全检验合格报告,也可委托有关机构开展。
取消这一项强制的审批要求,自酿酒的安全是否将更难以保障?对此,市政府审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清理这一中介服务审批后,今后全市将加大对自酿酒产品的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力度。
“行业主管部门将通过事中事后来抽查 监管企业,反而将是更有效的方式。原来是政府审批后就可以了,后续其实监管是有缺失的。中介机构服务,说白了是拿了企业的钱,出的安全检验报告。这种报告有时没有很高的检验效果,反而事中事后的监管,更能确保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所以,政府部门后续的监管措施一定要确保跟上。”相关负责人表示。
自酿酒存风险 易产生污染
食品科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指出,自酿酒类虽然历史悠久,但也有一定的风险。“这些水果含有果胶,果胶有部分是甲酯化的。在酿造过程中部分酯键水解,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少量甲醇和其他杂醇。同时,酿造过程中还会自然产生一种叫做‘氨基甲酸乙酯’的疑似致癌物质。如果操作不当,还可能产生霉菌毒素污染等问题”,范志红说,所以,自酿的酒类未必是安全的,加上没有专业资质,没有品质控制措施,没有监督检验管理,比正规企业酿造的酒还要让人担心。
同时范志红表示,自酿酒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有机酸,可能有开胃和促消化的作用,与酒精、糖等的混合味道比较甜美。范志红建议,如果消费者实在喜欢自酿果酒,尽量控制在每天半杯,把有害物质的摄入量尽量减少。对于企业来说,应当严格管理制作工艺,制作相关标准,减少食品安全风险,作为“果蔬发酵饮料”产品进行工业制作。
“由于自酿酒引发的食品安全隐患和纠纷屡见不鲜,自酿酒的确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说,网上自酿酒出现已久,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法规进行规范,但在落地和监管过程中却出现真空地带。朱丹蓬认为,一方面国家行政部门要加大查处力度,同时行业要做出明确指引,电商平台也要做出相应的规范性措施。“还有*重要的一点,消费者也应当提高自身的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朱丹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