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湖北省棉花协会经全省棉花形势分析会和棉花预警系统信息点了解,今年我省棉花市场形势如下:
一、市场表现特点
2010年度棉花市场有如下特点:
1、面积增、单产减、总产下降。据农业部门调查,全省植棉面积720.8万亩,比去年691万亩,增幅4.3%;预计单产约64.7公斤,同比下降4.8公斤/亩左右,面积增幅不抵单产下降,预计总产46.65万吨,同比下降2.9%。
2、恶劣气候和采摘方式导致品质下降。今年*端天气多,灾害频繁,季节推迟,致使全省棉花自然品质差。棉农不晾晒、不“四分”的现象*为普遍,枣阳等鄂北地区的棉农为了不影响小麦备耕播种,将还是“青枝绿叶、棉桃累累”的棉株拨掉,人为缩短了棉花生长期,导致大量僵瓣棉。棉贩们为拉升品级,将次品级和僵瓣掺与高品级中,导致棉花整体品级下降。
3、市场主体增多、产不足需造成抢购之势。今年在我省参与者收购的市场主体有:152 0173 3840家新体制企业,600多家旧体制企业(工商部门去年核定),众多无证小厂和棉贩,还有跨省收购的棉贩。我省常年棉花资源近45万吨,远不能满足这些收购主体的需求量,加工产能过剩、资源外流使得抢购之风愈演愈烈。
4、采摘近半,棉农交售顺畅,部分收益被棉贩挤兑。综合各地情况,目前除鄂东部分地区田间留有棉花70%左右外,全省大部分地区采摘近半,棉农对当前的收购价和收购方式十分满意,交售积*,基本无存棉。但今年高棉价的实惠,并没完全落实到棉农手中,虽然当前收购价已普遍到了11.0-11.4元/公斤,但全省棉农交售价仅约10.5-10.8元/公斤,差价约0.5-0.6元/公斤,高于常年0.2-0.3元/公斤,中间差价被棉花经纪人赚取。
5、水分重、衣分低托高成本,棉副上涨摊低成本。今年13-15点以内水份属正常现象,16-18点水份棉普遍存在;平均衣分低,高的39%,低的仅33%-34%,以上两项因素托高了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的皮棉成本,有的企业在核算时,不得不因水份亏重提高成本500元/吨。棉籽、短绒等棉副价格振荡走高,部分缓解了皮棉成本的压力。
6、收购价不断攀高,购销价、期现价倒挂。籽棉收购价从开秤时的7.2-7.6元/公斤,已飞涨至目前的11.4-12元/公斤,宜昌某地3级籽棉,衣分37%,水分13-16点,*高报价已到12.2元/公斤,如不计水份、衣亏损耗,折皮成本已过27000元/吨,大于目前的现货*高销售价27000元/吨;10月22日郑期1101主力合约25800元/吨,低于现货约1200-1500元/吨。
7、原料持续上涨,纺企接单谨慎。前期棉花等原料上涨因素顺利地转嫁下游,推进了坯布价格上涨,对纺织企业利润没有多大影响,因此采购积*。但面对当前无节制的棉花涨价,下游定价不确定性增大,纺织企业已面露难色,接单已感吃力,有的企业不敢接长单,有的增加替代品用量,还有企业计划限产。
二、棉花企业经营情况
1、收购方式灵活多样,价格紧贴市场。为保证资源量,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创新收购方式,除传统坐店收购外,近年还出现了订单式合同、代购点交售、合作社组织、棉贩集中运送等收购方式。今年以棉贩集中运送*为有效,不少收购加工企业依靠几家长期合作大的棉花经纪人集中运送,聚积了大量籽棉。这些企业每天用手机短信向棉花经纪人报送价格信息,小棉贩们再依价走乡串户收购。
2、开秤迟、加工早,收购量不足。8月中旬我省有零星新棉上市,小厂入市早,大厂试探性收购,大规模开秤延迟至国庆节后,大都采取边收边加的方式,加工时间同比上年略有提前,加工批量小。各厂收购量普遍不足,部分企业因收购量不足,关闭了一些生产线,还有的企业直接销售籽棉。
3、防范风险,调整经营策略。面对成本居高不下,风险加大的局面,棉企加快了销售,特别是低等级的销售,价格不一,4级以下由*早的18500元/吨到现在的22000-23000元/吨,如按前期收购成本核算,实现销售后略有盈余,但按当前的收购成本核算则必亏无疑。还有的企业卖现货买期货,赚取既得利益。
4、“二小一土”加工机械重新上市,部分400型厂“舍新用旧”。今年籽棉水份高,适应小皮辊机、小轧花机的加工条件,使得这些已被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机械大有重新上市、发展之势。加之资源趋紧,风险加剧,部分400型厂无奈放弃新设备,将籽棉输送管道接上旧设备加工。
一、市场表现特点
2010年度棉花市场有如下特点:
1、面积增、单产减、总产下降。据农业部门调查,全省植棉面积720.8万亩,比去年691万亩,增幅4.3%;预计单产约64.7公斤,同比下降4.8公斤/亩左右,面积增幅不抵单产下降,预计总产46.65万吨,同比下降2.9%。
2、恶劣气候和采摘方式导致品质下降。今年*端天气多,灾害频繁,季节推迟,致使全省棉花自然品质差。棉农不晾晒、不“四分”的现象*为普遍,枣阳等鄂北地区的棉农为了不影响小麦备耕播种,将还是“青枝绿叶、棉桃累累”的棉株拨掉,人为缩短了棉花生长期,导致大量僵瓣棉。棉贩们为拉升品级,将次品级和僵瓣掺与高品级中,导致棉花整体品级下降。
3、市场主体增多、产不足需造成抢购之势。今年在我省参与者收购的市场主体有:152 0173 3840家新体制企业,600多家旧体制企业(工商部门去年核定),众多无证小厂和棉贩,还有跨省收购的棉贩。我省常年棉花资源近45万吨,远不能满足这些收购主体的需求量,加工产能过剩、资源外流使得抢购之风愈演愈烈。
4、采摘近半,棉农交售顺畅,部分收益被棉贩挤兑。综合各地情况,目前除鄂东部分地区田间留有棉花70%左右外,全省大部分地区采摘近半,棉农对当前的收购价和收购方式十分满意,交售积*,基本无存棉。但今年高棉价的实惠,并没完全落实到棉农手中,虽然当前收购价已普遍到了11.0-11.4元/公斤,但全省棉农交售价仅约10.5-10.8元/公斤,差价约0.5-0.6元/公斤,高于常年0.2-0.3元/公斤,中间差价被棉花经纪人赚取。
5、水分重、衣分低托高成本,棉副上涨摊低成本。今年13-15点以内水份属正常现象,16-18点水份棉普遍存在;平均衣分低,高的39%,低的仅33%-34%,以上两项因素托高了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的皮棉成本,有的企业在核算时,不得不因水份亏重提高成本500元/吨。棉籽、短绒等棉副价格振荡走高,部分缓解了皮棉成本的压力。
6、收购价不断攀高,购销价、期现价倒挂。籽棉收购价从开秤时的7.2-7.6元/公斤,已飞涨至目前的11.4-12元/公斤,宜昌某地3级籽棉,衣分37%,水分13-16点,*高报价已到12.2元/公斤,如不计水份、衣亏损耗,折皮成本已过27000元/吨,大于目前的现货*高销售价27000元/吨;10月22日郑期1101主力合约25800元/吨,低于现货约1200-1500元/吨。
7、原料持续上涨,纺企接单谨慎。前期棉花等原料上涨因素顺利地转嫁下游,推进了坯布价格上涨,对纺织企业利润没有多大影响,因此采购积*。但面对当前无节制的棉花涨价,下游定价不确定性增大,纺织企业已面露难色,接单已感吃力,有的企业不敢接长单,有的增加替代品用量,还有企业计划限产。
二、棉花企业经营情况
1、收购方式灵活多样,价格紧贴市场。为保证资源量,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创新收购方式,除传统坐店收购外,近年还出现了订单式合同、代购点交售、合作社组织、棉贩集中运送等收购方式。今年以棉贩集中运送*为有效,不少收购加工企业依靠几家长期合作大的棉花经纪人集中运送,聚积了大量籽棉。这些企业每天用手机短信向棉花经纪人报送价格信息,小棉贩们再依价走乡串户收购。
2、开秤迟、加工早,收购量不足。8月中旬我省有零星新棉上市,小厂入市早,大厂试探性收购,大规模开秤延迟至国庆节后,大都采取边收边加的方式,加工时间同比上年略有提前,加工批量小。各厂收购量普遍不足,部分企业因收购量不足,关闭了一些生产线,还有的企业直接销售籽棉。
3、防范风险,调整经营策略。面对成本居高不下,风险加大的局面,棉企加快了销售,特别是低等级的销售,价格不一,4级以下由*早的18500元/吨到现在的22000-23000元/吨,如按前期收购成本核算,实现销售后略有盈余,但按当前的收购成本核算则必亏无疑。还有的企业卖现货买期货,赚取既得利益。
4、“二小一土”加工机械重新上市,部分400型厂“舍新用旧”。今年籽棉水份高,适应小皮辊机、小轧花机的加工条件,使得这些已被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机械大有重新上市、发展之势。加之资源趋紧,风险加剧,部分400型厂无奈放弃新设备,将籽棉输送管道接上旧设备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