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热线消息 去年4月破土动工后,仅用短短的70天,位于东陵区汪家地区的全国*大鞋业生产加工基地——沈阳鞋业园一期工程就胜利竣工,实现了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目前,工程已投资4.2亿元,建成轻钢结构标准厂房17座,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88户制鞋企业入驻园区生产,安置下岗职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万多人。去年7月至12月,园区企业生产各类鞋200万双,其中出口15万双,产品远销俄罗斯及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沈阳鞋业园正朝着“世界鞋厂”的宏伟目标大步迈进!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奇迹的产生,是市、区政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顺应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全力打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必然结果。
市委书记张行湘在沈阳鞋业园建设报告上批示:“沈阳鞋业园要做大做强。”
市长陈政高去年10月6日到鞋业园视察时指出:“沈阳鞋业园由民营企业领办,市场化运作,推行一种全新体制,在沈阳是个创举。各有关部门要为鞋业园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全力打造中国鞋城、世界鞋厂。”园区建设期间,陈政高还多次现场办公,指导工作,协调解决发展难题,大大提高了鞋业园建设发展的速度。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政府的职能到底是什么?政府的作用体现在哪里?东陵区区长马占春在谈到鞋业园建设发展思路时说:“政府应该做发展生产力的推动者,使政府职能真正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一定要把政府该办的事办好,政府不该管的事坚决不管,切实遵循政府创造环境、社会创造财富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沈阳鞋业园二期工程还将引进品牌鞋生产企业100家,预计年产鞋1700万双,出口700万双,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到2005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可安置10万人就业。三期工程可容纳150家企业,2008年完成。预计沈阳鞋业园建成后年产值可达500亿元。
遵循规律,科学**——园区建设发展的先决条件
在全国*大的鞋产品集散地——中国鞋城,一个悄然的变化令这里的业户欣喜不已:去年以来,大批南方客商涌入鞋城大量批发沈阳地产鞋,致使国内鞋业市场一改流行数十年的“南鞋北调”现象,呈现出“北鞋南运”的新趋势。
商机就是需求,需求就是市场。如何适应这种市场需求,乘势而上,把机遇转化成良好的发展势头,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东陵区政府及时将中国鞋城发生的新变化向业户进行广泛宣传。区政府还组织部分业户赴意大利参加国际米兰鞋展,赴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以及国内成都、广州、温州等地,对鞋业园区建设及鞋类产品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考察,开阔眼界。经过调查研究,考察论证,东陵区提出建设鞋业园的设想。
由谁来建鞋业园?用什么办法建鞋业园?区政府主要领导认为,如果还沿用计划经济时的那种政府大包大揽建设园区的模式,只会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巨大浪费,形成“空壳园区”;如果采取政府和企业联建的模式,由于责、权、利不明晰,势必影响园区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这种模式也终将被市场和历史所淘汰。
区政府否定了上述两种观点,提出把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投资环境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切入点。于是,本着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该区确立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政策引导、滚动发展、市场运作、企业领办”的园区建设发展模式。
区政府出资40万元,从沈阳工业大学和沈阳建工学院聘请专家、教授,按照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国务院批准的汪家组团区域内,制定出充分体现以中国鞋城为龙头、以鞋业加工基地为依托的一条完整鞋业产业链思想的鞋业园总体规划。
转换角色,突出主体——园区建设发展的强大动力
市场运作、企业领办的园区建设模式,使政府由原来的前台“包办”,转到现在在后台“服务”。
沈阳恒泰鞋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沈阳鞋业园的领办企业,实行企业化运作,开创了园区建设的一种全新模式。区委、区政府十分注重发挥园区领办企业的主体作用,调动其积*性,使其真正起到组织**作用。为此,区政府为园区建设开辟了一条高效、快速的“绿色通道”,专门成立了园区建设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帮助领办企业出主意,想办法,及时解决领办企业在组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于领办企业和园区其它企业,(下转第八版)区政府不允许职能部门以各种名义进行干扰,一旦发现,坚决查处。几名副区级领导专门为鞋业园及入园企业跟踪协调服务,带领有关部门上门办理相关手续。多种措施一个主题:让领办企业在前台唱主角。这*大地增强了领办企业做大做强鞋业园的信心,成为园区发展的强大动力。
为帮助入园企业尽快打开销售渠道,领办企业还在中国鞋城专门开辟了鞋业园生产企业产品销售一条街,提供34个档口,免费使用一年,并在“恒泰”的大屏幕上无偿为企业宣传。使企业产品迅速打开销路,占领市场,真正实现了制鞋基地与鞋业市场的有机结合,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
去年7月,“沈阳恒泰”组成招商团,赴温州、泉州和广州等地进行招商。为使此次招商活动取得更好效果,区政府派有关部门和东陵街道办事处全程服务,协助招商。招商活动历时10余天,通过与当地政府联系沟通,走访60多家鞋类生产加工企业,与近百名企业老板直接接触,对接项目,建立联系。去年8月28日,鞋业园举办了招商大会,各地有备而来的客商700多人参加了招商会,共签约项目25项,投资总额6亿多元,现已正式与安踏、别克等5家全国知名鞋类生产企业签订投资合同,总投资额达4亿元。
创造环境,全力扶持——园区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
东陵区委书记田丰和区长马占春带领区发展计划局、经贸发展局、鞋城地区管委会、规划国土分局和东陵街道办事处等部门,多次到鞋业园主动了解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区交通局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园区内近3公里长的路面铺设任务,对市区进入鞋业园的5公里路面进行了改造;区环卫局、区建管局等部门对鞋业园周边环境进行了全面综合整治,并进行了绿化、美化。
园区的建设发展需要资金,该区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即领办企业拿一点,银行贷一点,入驻企业投一点,建设企业垫一点。区政府将用于全区6个园区产业基地建设的500万元专项资金大部分投入到鞋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温州一家企业经过实地考察,看中了鞋业园的发展前景,去年10月要入园生产。可当时由于企业流动资金短缺,要入园启动生产,资金有20万元的缺口。如果这一问题不能解决,计划就得搁浅。园区按照“四个一点”的扶持政策,仅用3天时间便解决问题。如今,这家企业生产销售形势看好,产品由批发商转到成都、广州市场,很受消费者欢迎。
在很短时间内,几十家外地入园企业要启动生产,生产工人从哪里来?建园而失地的农民便成了主要对象。园区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和协调下,使当地农村劳动力3000多人入园当上了工人。刚刚离开土地的农民没有制鞋技术,不能进入生产角色,影响企业生产发展。区政府决定,由区教育、劳动等部门和领办企业在毗邻鞋业园的汪家中学,共同创办沈阳鞋业园技工学校,专门为入园企业培训生产急需的适用技术工人,为园区发展提供人力、智力和技术支持。目前,有关部门已举办了两期制鞋技术培训班,培训工人300多名。
沈阳鞋业园健康快速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环境就是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竞争环境,企业竞争市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让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唱主角,这是我们应当而且必须遵循的推动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