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的密封性是相对的概念,依据泄漏的理论和实践理论,漏气的零件不一定漏水,对发动机的零部件如何确定漏与不漏,它的气密性检测方法是如何呢?
通常的做法是给出允许的*大泄漏量,并应规定检测所需时间、工作温度和工作压力等。
在发动机零件的试漏工艺中,**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确定有关的工艺参数。由于传统的水压试漏法基本上是模拟零件的工作状态下进行的,因而确定工艺参数的问题被掩盖了。而在气压试验中,不论是湿式的还是干式的,都将涉及到这个问题。目前,一些厂家对该工艺参数的确定不够完善,有的不够合理,甚至有的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指标。
根据工件所允许的*小泄漏量,应采用不同的泄漏检测方法。在发动机零件的试漏工艺中,有的采用湿式,有的采用干式。湿式中有水压试漏法和气压浸水试漏;干式法中有**压力法,差压法和流量法等。目前,我国以水压试漏法和气压浸水试漏法为主。近年来,随着国外新技术的引进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一些厂家也相继采用了干式法。
气压浸水试漏法也称为气泡试漏法。其原理是将密封的工件加压后浸入水中,在规定的时间内观察水面有无气泡逸出,以此判断工件是否泄漏。通过观察气泡的大小或数量,可估计出泄漏量的大小,并可从气泡发出的部位,判断出工件的泄漏部位。该方法在国内外零件的试漏工艺中被普遍采用。
气压浸水试漏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其灵敏度为10-3mmHg.L/s,即为0.0798stdNaN3/min.这种灵敏度是足以满足发动机零件试漏工艺要求的。在选用该方法时,必须确定有关的工艺参数。因为依据泄漏的理论,漏气的不一定漏水,而目前有的厂家尚未确定这方面的工艺参数,仅以有无气泡来判断工件是否合格,从而使得完全没有必要进行清理的工件进行了返修,甚至报废,这样势必会增加生产的成本。
另外,有的厂家在采用气压浸水试漏法时,所确定的有关工艺参数不够合理。如某厂发动机缸体水道的试漏工艺规定试漏介质为空气,试漏压力为2.5×10-5pa,试漏时间为0.5分钟,工艺要求为米粒大的气泡不允许超过3个。如果米粒大的气泡视为直径为4mm的球形气泡,那么通过计算得知,此时所允许得*大泄漏量为0.201stdNaN3/min.
对于一般发动机的缸体的水道来说,其密封性没有必要达到这样高的程度。根据我们所收集到的资料表明,发动机缸体、缸盖的水道密封性要求*严的*大泄漏量是4.2 stdNaN3/min.
在实际生产中,采用气压浸水法试漏法需将工件浸没在水槽中,而工件底部等处的小泡会依附在工件上,从而使得短时间内无气泡逸出水面。为此有些厂家设计制造出了带有翻转机构和摆动入水得气密试验机床,便于工件各部位的观察,投入使用效果较好。
该方法需用肉眼观察,由于检测者的观测技巧不同,以致对检测结果会有影响。特别是当工件刚浸入水中时,会产生一些非泄漏而引起的气泡,例如水中已溶解的气体,受气温等条件的影响而变成气泡逸出,从而影响观测者的观测结果。 总之,气压浸水试漏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能够满足一般发动机零件的试漏工艺要求,且具有判断直观等优点。其缺点是需人工肉眼观测及容易造成被测零件的锈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