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副教授王玲所在的团队,研发了一种机器人,不仅可以采摘
对农民来说,收棉花是一件苦差事。王玲介绍,人工采棉所投入的劳动力约占整个生产过程的50%。例如,在新疆建设兵团,种植700万亩棉花,每年付出拾花采摘费近4亿元。而机械采摘虽然效率能提高不少,但容易造成优劣并收。为了解决棉花采摘的效率和质量问题,自2005年起,王玲和团队便开始研究采棉机器人。
据介绍,研究人员先使用CCD数码相机采集早、中、晚三期“苏棉12”1―7级籽棉的正面图像共计350幅,然后通过技术处理,把籽棉图像从复杂的背景中分割出来,利用反映籽棉白度、黄度和杂质含量的14个纹理特征以及反映棉瓣大小、结构的16个形状特征,对籽棉进行成熟度判别和品级分级识别,识别率分别达到了85.3%和88.4%。采棉机器人在实际采摘时,运用双目视觉摄像机和图像采集卡采集棉花图像,并进行图像处理,定位棉花坐标位置。靠近植株后,机器人通过机械臂关节的转动完成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