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下半年起,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降,PTA价格跌至4500元/吨左右,聚酯长短丝价格随即下降,加上需求不足,
2014年化纤产量4390万吨,而“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末是4100万吨,化纤“十二五”规划提前两年完成。化纤占纺织
过快的产能增长,致使竞争加剧,效益下降,产能结构性过剩矛盾依然突出。如何处置大量的“产能过剩”,已经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战”。
历史的时针拨回17年前,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当时,高速信贷投放导致纺织等行业出现大量过剩
往者可鉴,98-02年期间去产能过程中,以
98年产能过剩背景
92年邓小平南巡以来,全国掀起了一轮加速投资高潮。高速的信贷投放下,资产投资增速维持高位。92-96年间积累大量低效产能,而体制障碍又导致去产能和去杠杆缓慢,融资结构与绩效结构不匹配,资源错配严重,信用资源持续流向国有亏损部门。另外一方面,过热投资导致通胀率攀升影响了94-96年间货币政策从紧,叠加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下需求减少。
152 0173 3840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出口产生了直接的压力,需求端的压力衍生到供给端,进一步曝露了前期企业过度扩张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加强了管理层进行改革的决心。在当时暴露的矛盾主要有以下4方面,且过剩的主要是中下游的消费品,中上游资本密集型行业不存在明显过剩。届时,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1/3明亏、1/3暗亏、1/3盈利),不少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40%;
去产能五大措施
针对产能过剩的问题,当时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领导的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货币政策“中性偏紧”,倒逼企业去
2、使用行政手段,供给端改革:终止重复建设、清理过剩产能、兼并破产落后企业、下岗分流劳工。企业兼并、破产加快,96-98年,国有企业从11.38万家下降至6.5万家,减少幅度达到42%。同时减员增效、下岗分流,98年至99年间,国有企业就业人数下降约2200万。
3、企业债权转股权,金融政策兜底,由
4、实施以增发长期建设国债为主的积*财政政策。1998年开始启动积*财政政策,当年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并配套1000亿元银行贷款用以加强基础建设(用于农林水利、交通、基础建设、电网)。过清理整顿乱收费727项,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370多亿元。1998-2003年期间持续维持积*的财政政策,直至2004年经济企稳后积*财政政策才逐步退出。
5、需求端改革,释放新需求:房改、税改、汇改。主要有98年后房改启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房改带动高速城镇化消化制造业产能,土地财政修复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其次,94年分税制改革后,加大了中央集权,税制改革使得国库充盈。再次,94年汇改和人民币一次性贬值,94年起出口导向型经济逐步形成。2000年以后(特别是加入WTO)后,发达国家加杠杆、降储蓄,外需启动,国内
效果显著
当然,一系列去产能举措的效果立竿见影,微观经济层面去产能出现显著变化。
国有工业企业数量减少。98-2002年改革期间,随着许多企业破产兼并,工业企业数目增长放缓,而国有企业数目以及总占比出现了快速的回落。
整个改革就预设目标而言是比较成功的,亏损企业数目减少。以152 0173 3840年底的企业数为准,到2000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的亏损面由39.1%下降至20%左右,使国有重点企业中的6599户亏损企业中的大多数实现扭亏。
去产能意味着大量的
选择纺织业为改革突破口
90年代时纺织行业的地位不亚于现在的钢铁煤炭有色。截至90年代,中国是*大的纺织生产国,产量占全球的1/5,纺织工业产值占全球工业总产值比重的首位。
但由于产能过剩和设备落后,当时的中国
当时,改革的阻力分别来自于纺织业产生的就业贡献、
就政治意义而言,纺织行业改造难度*大,阻力*大,一旦*困难的纺织业突破了,那么其他行业更有决心和动力推动改革,脱困过程中应对各种阻力的经验也弥足珍贵。
纺织业改革
国务院给出的
98年初,国务院于年初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纺织工业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解困扭亏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里面具体提到了纺织工业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解困扭亏工作的主要目标:从1998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1000万锭,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20万人,到2000年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为实现纺织工业的产业升级和振兴奠定基础。
根据国务院要求,“九五”期间各地区、各部门及所有企业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新增
国家在纺织业产能出清的过程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事实上,在纺织行业改革之际,98年2月已经出台了《国务院关于纺织
以下几项改革措施的力度较大:
1、直接的财政补贴和贷款补贴。每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1万锭给予财政补贴300万元,由中央、地方财政各承担150万元;同时安排银行贴息贷款200万元,贷款的贴息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贷款还本期限为5年至7年。压缩淘汰的落后
2、兼并破产政策重点向纺织行业倾斜。安排兼并破产和减员增效纺织企业537户,计划核销规模126亿元,占全国总规模400亿元的31.5%。
3、分流安置下岗职工政策。98年压锭企业办理退休3.5万人,纺织工业企业下岗职工要进入本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保证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和养老、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
4、土地支持政策。棉纺织
5、出口配额分配向纺织自营出口生产企业倾斜。
6、提高出口退税率。为提高纺织品
7、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对经批准的从事进料加工的
8、以行政约束的方式,坚决控制新增棉纺生产能力。
纺织行业去产能效果
经受住98年的冲击。98年系统内国有企业完成产值1653亿元,比上年下降0.31 %;增加值380亿元,比上年增长5.53 %;销售收入1650亿元,比上年下降5 .85 %;利润总额亏损19亿元,比97年减亏26亿元,基本实现了减亏30亿元的目标。
02年之后纺织行业去产能效果明显提升。1、新增产能得以上马;就业人数从99年的510万下降到456万;2、负债率下降、利润率提升;纱、布产量02年起稳步提升;3、劳动生产率由98年的1.75万/人提升到02年的3.24万/人,增长85%。
配套方案
后续的一个重要措施是
政企分开,现代企业制度的进一步推进。2001年,《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明确提出了要取消国有企业行政级别,在管理人员中间推行聘任制和招聘制。这一时期政策的核心是推进国有企业建立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而随着系列改革政策的出台,并深入实施实施,国企改革也得以全面开展。
后续问题
后续*大的负面影响之一在于大量失业造成的居民财富大幅下滑。虽然通过
更多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