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会认为,自己并没有专门购买进口食品,怎么会和进口食品扯上关系?其实,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会和进口食品发生亲密接触。
近年来,我国进口食品的品种几乎涵盖了全球各类食品。2014年,我国进口食品贸易额列前10位的食品种类分别为:乳制品类、油脂及油料类、水产及制品类、肉类、粮谷及制品类、酒类、糖类、饮料类、其他加工食品类和罐头类,共453.4亿美元,占我国进口食品贸易总额的94.0%。
以常用的食用油为例,2014年进口食用植物油855.6万吨,约为国内市场食用植物油产量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在国内销售的10瓶植物油中,可能就有3瓶来自进口。在乳制品方面,2014年奶粉进口量为152 0173 3840.9万吨,约占国内市场乳制品总供应量的24.7%,这就意味着在4份乳制品中就有1份来自进口。
进口食品,已经成为我国消费者重要的食品来源之一,与你我的关联度也越来越大。
安全监管面临新挑战
随着进口食品品种、数量的不断增长,食品供应链从过去的以本地化为主向全球化转变,食品安全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你购买的一袋进口饼干,它的原料可能来自10多个国家;你餐桌上的一盒罐头,或许原料来自国外数十个供应商。保障进口食品质量安全之责不断增强,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也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
2014年,几乎所有种类的进口食品均有检出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的情况。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从79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食品中检出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的进口食品共3503批、2.4万吨、326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1.9%、209.1%和37.9%。
受到全球经济复苏疲软、国际市场消费低迷、成本持续增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食品生产企业减少质量管理投入,由此引发全球的食品安全问题进入多发期,进口食品安全监管任务愈加艰巨。
另外,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跨境电商的食品安全等新问题、新情况也不断出现,使得进口食品安全监管的难度增加。
完善监管体系保安全
据介绍,质检总局按照“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管控、国际共治”的原则,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覆盖“入境前、入境时、入境后”各个环节的进口食品安全“全过程”管理体系,有力地保障了进口食品安全——
在入境前严格源头监管
一是对出口食品国家或地区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评估和审查,符合我国规定要求的,其产品准许进口,并建立准入品种和准入国家的名单。二是对国外出口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控制体系进行评估和审查,符合我国规定要求的,准予注册。三是对境外出口商和境内进口商实施备案,要求其提供每批次进口食品的官方证明,证明产品是在符合中国各项要求的质量体系下生产的产品,落实进口食品进出口商主体责任。
进口时严格检验检疫
一是对进口食品严格实施口岸检验检疫,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的,准予进口;不符合要求的,依法采取退运或销毁等措施。二是对进口食品严格实施风险监控,每年制定并实施进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计划。三是对进口食品严格实施风险预警,对口岸检验检疫和风险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发布风险警示通报,采取控制措施。
在进口后加强后续监管
一是要求进口商建立进口食品的进口与销售记录,完善进口食品追溯体系,对不合格进口食品及时召回。二是实施进口食品生产经营者不良记录制度,加大对违规企业处罚力度。三是要求进口商建立进口食品召回措施,对不符合我国标准法规要求的进口产品,主动召回,保障进口食品安全。
消费者个人如何判定进口食品真假?
消费者购买进口食品时,可以向商家索要或查看食品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没有此项证明的,不是合法进口的有质量保障的食品。而且正规渠道进口的食品,包装上都有中文标签,标明食品名称、产地、生产企业名称、产品标准代号、生产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保质期、贮存条件等信息,这些内容应与《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一致。
“进口”须谨慎,保障和捍卫进口食品的安全,从来都不是一个机构部门或某个个人的职责或责任。大到监管部门的用心尽职,从源头上保证进口的安全合法;小到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需处处留心,积*监督,确保个人消费的安全健康,共同构筑进口食品安全屏障。(编辑/余多桥)
【文章由食品商务网整合编辑,转载请注明本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