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业直面新挑战

百检网 2021-12-23

目前已经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1/5的中国纺织业,2004年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处处长陈强对此分析提出,加入WTO的积*效应将继续显现,为减少贸易摩擦,应积*拓宽产业互补、贸易互补的国际发展空间。   
2004年我国纺织业将继续运行在较高的景气区间。这主要得益于宏观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也与近几年行业大规模结构调整创新提高,并在2003年形成了良性循环局面以及充分的入世准备分不开。不过,目前纺织行业确实存在一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必须进行适时适度有力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纺织业面临五大机遇与三个挑战   
(1)全球经济的复苏,将为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比2003年提高0.5—1个百分点,世界贸易增长率也将提高1.5—3个百分点。与我国纺织品国际贸易关系密切的美国、日本、欧盟经济2004年的增速分别为3.6%、1.0%、2.3%。   
(2)美元对主要货币呈贬值趋势,为我国扩大对相关市场的出口提供了条件。市场上强势美元即将终结的预期,使国际外汇市场上日元、澳元、加拿大元等兑美元汇率纷纷上涨,客观上刺激了除美国之外的主要市场进口需求。  
(3)内需有加速增长的趋势,装饰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的需求高潮可能出现。统计表明,目前全球*大纺织品消费市场美国的纤维消费量平均每年每人达36公斤,而中国大陆只有5公斤。以13亿人口计算,如果每人每年纤维消费量上升到10—20公斤,那么城乡居民纺织服装消费支出的增长潜力,将是相当惊人的。根据英国DavidRigby公司的调研报告,预测到2010年世界产业用纺织品的消耗量年均递增率为3.6%,超过总纺织品的增长速度。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起步较晚,随着汽车、住房消费热潮的兴起,需求高潮可能会在2004年和2005年左右出现。   
(4)改革调整为纺织服装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据德国Werner公司提供的58个国家纺织业劳动力工资成本资料,我国人均工资成本仍处于较低水平,而先进装备的拥有量已居世界前列,具备了向深加工发展的条件。随着入世协议的履行和政策的调整,特别是有关国民待遇和透明度原则方面的政策调整,纺织行业吸收外资的力度继续加大,民间投资快速增长,将有力地拉动行业的发展。   
(5)2005年纺织品配额取消的利好,有可能在2004年得到提前反映。随着全球纺织品服装协议10年过渡期的结束,自上世纪60年代初建立起来的配额体制的*终取消,将会带来全球福利收益的加速增长。目前已经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1/5的中国,在多种纤维协议终结后,其整个纺织品服装出口份额将再次大幅提高152 0173 3840%,从而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格局中的总比重将提高到50%。   
2004年纺织业面临的内外冲击,则主要表现在:   
降低出口退税影响不容忽视————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出口增长的影响非常直接。从理论上看,对出口的抑制作用可能会在2004年下半年有所显现。从测算结果看,对于那些仅靠价格战打天下的部分中小型出口企业,很可能被彻底淘汰出海外市场。从人民币汇率角度看,由于欧元和日元相对人民币升值,等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口退税率下降的影响。   
美、日、欧市场的开拓可能受到一些非市场因素的影响————由于美国对华纺织品保障措施的威胁,使得美国大进口商无所适从,一定程度上将影响他们在中国的采购计划。与美国服装市场订单量大的特点相比,欧盟市场细分度较高,对衣着讲究,个性化要求高,对产品有内在的品质和文化内涵的要求,因此出现急剧增长的可能性比美国要小。此外,由于欧盟也针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进行了限制措施立法,因此一旦美国重新设限成功,其对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示范效应将不可低估。日本是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也是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主要市场。由于日本纺织服装消费基数庞大,再加上纺织服装业大部分已把制造基地转移到中国,本土的生产能力较小,且成本很高,因此其消费市场还是依赖于进口产品。中国产品在日本具有较强的价格和质量竞争力,因此,中国出口企业在日本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并不是扩大市场份额的问题,而是提供深加工、高质量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问题。   
棉花减产可能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   
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预测,认为2003~2004年度中国棉花缺口将达到130万吨。由于近年来棉纺织品需求上升,库存棉花减少,因此2004年棉花价格将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从而推动面料价格上升,增加生产成本,对纺织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对整个纺织业的发展形成资源约束。   
综合分析上述各种影响因素,2004年纺织经济运行将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进出口贸易顺差将明显缩小。纺织行业是2003年我国*主要的国际贸易顺差贡献者,但是2004年其贡献度有下降的趋势。原因在于今年随着一大批企业的合资、合作,纺织机械的进口将继续大幅度增长,而棉花的短缺及化纤原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也会使一部分企业加大在国际市场上的采购力度,从而使进口增速明显提升,预计2004年纺织品服装进口金额将达到161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7%左右。而出口因2003年基数较高,再加上主要国家加强了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限制,因此预计2004年出口金额在785亿美元左右,出口增速将出现小幅下滑。   
(2)利润增长可能落后于产销的增长。   2004年棉花价格的上升将带动主要纺织原材料的上涨,从而增加纺织企业的成本负担。出口退税制度的改革、进口产品关税的下调,也都是增支的因素。而受供求关系的影响,2004年国内纺织服装等终端产品的价格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纺织行业低价竞销、薄利多销的竞争将更趋激烈,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预计2004年全行业利润为480亿元,比2003年增长17.3%。   
(3)民间和外资在行业中的地位将有所提高。随着入世协议的履行和政策的调整,特别是有关国民待遇和透明度原则方面的政策调整,投资发展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近两年来纺织行业吸收外资的力度不断加大,民间投资持续快速增长。随着新增生产能力的形成,民间和外资企业将成为2004年拉动纺织行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纺织业持续协调   
发展的三点对策  
(一)调整产品结构,内销与出口并举————2004年,国内纺织品服装消费需求将开始释放。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纺织行业要紧紧抓住市场需求和变化,尽快开发适销对路的内销产品。纺织行业既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市场战略,不断增强应变能力,又要把握长远发展的基本方向,以不变应万变,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用先进生产力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努力开拓国内消费领域,弥补国际市场可能出现的需求不足。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为了避免对一个市场的过分依赖,我国的纺织产品出口不应只集中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而应该积*开辟新的市场,加大对拉美、东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为了减少贸易摩擦,我们还应加强与出口国同业之间的沟通和对话,建立一种产业互补、贸易互补的关系,力争在和谐的外部环境下,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空间。   
(二)调整关税配额,积*应对棉花市场失衡————在供应趋紧、价格飙升的情况下,如果主管部门继续维持现行的棉花关税配额分配办法,进口配额的数量完全按照协议数量,并将1/3的配额分配给国营贸易公司,那么我们只能是丧失时机,甘于棉花市场的失衡,纺织行业的代价将十分沉重。设置关税配额以及较高的名义关税,其目的是保护我国棉农的利益。目前,国内棉花的采购价已经上涨,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增加进口棉花数量,对国内棉花生产影响并不大。也就是说,现在采取对进口放松管制的举措,政策的成本或者代价很小。在政策选择上,一是直接降低棉花关税,将其公布为公开暂定税率,为了区别于关税配额,暂定税率可以比关税配额内的关税高1—2个百分点,这实际是暂时开放棉花进口;二是直接增加棉花关税配额数量。这样做也有利于缓解棉花供需矛盾。等到国内棉花供给充实,可考虑再将棉花配额恢复到多边协议所规定的水平。   
(三)把握宏观调控,积*引导社会投资————今年1—2月纺织和纺织服装业投资增速已达140%,尽管在成熟市场经济环境下,投资决策是由具有风险责任约束能力的投资主体作出的,投资热潮中产生的重复建设在一定意义上还有利于市场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但纺织行业目前确实存在一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由于我国投融资体制还不完善,很多投资过热是由于体制分割、行政命令、地区封锁等造成的,这必然会引起公共资源的*大损失与浪费,并对民间投资产生错误的导向。而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要采取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手段,及时发布相关行业市场供求和在建能力的情况,引导地方和企业的投资方向,抓紧制定并完善行业准入的技术、质量、环保、安全、能耗等标准,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减小投资风险。在政府投资约束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也应保持理智与清醒的头脑,不要盲目跟进,以防自身投资利益受到损害。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