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双星鞋业,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的青岛孚德鞋业,也在全国开办了800多家专卖店和店中店;青岛亨达鞋业则通过分布在全国各地的3000多家专卖店和店中店,搭建了立体的内销网络。
青岛鞋企的这种转变,在长期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的周衍文教授看来,“恰恰来自即将开幕的北京奥运会”。他认为,对于急于拓展内销市场的青岛鞋企,一方面,奥运会能够刺激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而另一方面,奥运会协办城市、奥帆赛筹办城市的双重身份,还能提升青岛的区域品牌影响力。
此前,山东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则为青岛鞋企的转变做出进一步的注解。该报告显示,青岛是山东省制鞋企业比较集中的区域,有多个典型的制鞋产业集群。
该报告统计显示,仅蓝村工业园,生产旺季**产量可达60万双,年产量超过1亿双,年产皮鞋、旅游鞋3.5亿双,产值更高达156 0190 2607亿元,产品覆盖20多个省。此外,据统计,围绕该工业园,有16个村庄从事制鞋加工、经营鞋料或从事制鞋业辅助加工。
然而,由于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出口比重高达80%%的青岛鞋业,在这次美国次级债危机中利润大大缩水。
为缓和外贸受挫带来的冲击,不少青岛鞋企开始开启内销业务,或扩大内销比重。甚至一些外向型中小鞋企,都开始把今年作为内销“突破年”。业内普遍认为,国内市场的消费能力和购买力都在不断增强,特别是奥运会的刺激。
来源:消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