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农村小水电站47000多座,装机容量7500多万千瓦,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约占全国水电装机和年发电量的四分之一。但近年来,小水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备受关注,喊“停”之声不绝于耳,主要涉及开发程度、河段减脱水、鱼类保护、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等。
面对种种质疑,小水电究竟是不是环保问题的“罪人”?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他们一致认为,小水电为绿色清洁能源,本身并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但是也需要合理的规划,避免浪费资源。
环境问题多人为因素
专家认为,农村小水电原本是个绿色工程,但由于一些人为因素,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据了解,河北省某县曾在仅60余公里的卸甲河河道上,分布6座水电站;湖北神农架林区所建的百余座水电站,导致神农架河断流……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数万座小水电疯狂上马,给环境造成*大压力,不少河道面临断流。
因此,有一部分人认为由于大多数电站位于溪河的上流,造成的水土流失不仅会增加河流的泥沙含量,引起水库淤积,阻塞引水管道,影响电站本身的正常运行,而且会影响下流的水生生态系统,情况严重时,还可能引发洪涝灾害。
对此,中科院院士刘昌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小水电本是绿色能源,在发电过程中并不十分耗水,在水流适合的地方建设并不会造成下流干枯,影响生态系统。出现的环境问题大多是因为规划不当。”
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整体的流域规划,蜂拥而上的水电开发造成了河道断流、人畜饮水和灌溉困难等问题。并且,小水电的建设涉及修筑堤坝、引水渠、隧洞、水库等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破坏植被,使地表裸露,造成土地资源的损失。
权衡利弊,反对*端环保
“在建设小水电站时是会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但要权衡利弊。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小水电的发展是利大于弊的。”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贾绍凤说。
记者了解到,对小水电持反对意见的多数为*端环保者。他们认为小水电站会堵塞河道,造成下游因缺水引起河道干枯、改变河道周围植物生长环境等。
对此,贾绍凤表示,小水电为绿色能源,很少会出现上述情况。“如果发展中国家目前还须解决温饱问题,发展当然是**要义。中间存在的环境问题也需要解决,但不能单纯为了环保而停止发展。”
同时刘昌明也认为,小水电站技术成熟,投入较小,适合农村发展。
也有专家建议在技术许可的情况下建风能、核能及太阳能电站。但风能等绿色能源还存在并网等问题,而且工程浩大,贫穷地区的经济条件并不能承受。
“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生存长期面对的问题,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化,利弊因素都会变化,不能简单否定和肯定。”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宋献方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由此可见,小水电站依旧是农村用电的重要途径,发展是必要的,但在发展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也亟待解决。
“大力发展”还需科学依据
“十二五”期间,水利部大力实施水电建设,共改造了4400多座农村水电站,改造后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分别增加20%和40%以上。中央投入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农村水电地区无电问题基本解决。
水利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副局长许德志表示,“十二五”以来,水利部以中小河流水能资源规划和绿色小水电建设为重点,努力改善河流生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17个省份的百余座小水电站开展了绿色小水电评价试点,强化电站减水河段生态修复治理和*小下泄流量监管,中小河流生态明显改善。
“目前我国农村缺电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对于小水电布局研究还很薄弱,应当加大研究投入,作好整体布局。”刘昌明指出。
刘昌明强调,在建设水电站之前,大量的数据研究必不可少,这些研究并不是简单的数字,要与当地情况结合,国家整体部署才能合理安排。“等到建设完成才发现问题所在,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