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实施 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显然,解决 食品安全领域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的重点任务是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促进优质供给与美好需求相匹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基本的就是吃得放心。由此,把握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问题与基本特征,是解决人民吃得放心的基本前提。
我国食品安全的基本态势:总体向好与严峻复杂并存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基本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各国政府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就我国而言,食品安全水平总体呈稳中向好。据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新数据显示,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共组织抽检了23.33万批次样品,总体平均抽检合格率为97.6%,比2016年和2015年提高0.8个百分点。抽检结果显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持续稳中向好。但是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仍然不容忽视,“地沟油”“红心鸭蛋”“染色馒头”“瘦肉精猪”、病死猪肉流入市场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成为各界共同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这类食品安全问题处理若稍有不慎,很容易引发严重的社会公共危机和信任危机。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特殊性: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机会主义行为为主
2012年7月,**医学刊物《the Lancet》发表评论文章“Food safety in China: a long way to go”指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食品问题主要在于商人为追求利益而非法添加有毒物质。2012年8月,国内《改革》杂志发表文晓巍、刘妙玲的署名文章“食品安全的诱因、窘境与监管”,在对2002-2011年10年间我国食品安全典型事件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68.2%的食品安全事件源于 供应链上利益相关者出于私立的目的,在知情的情况下造成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这充分说明食品经营者的“明知故犯”是目前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成因。江南大学吴林海团队基于大数据挖掘结果显示,2006年-2015年10年间,我国除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之外的31个省市自治区,发生了24万多起食品安全事件,其中违规使用添加剂、农药化肥等投入品超标、知假造假等人为性因素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占比超过了60%。
显然,与其他国家及经济体相比,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具有自身明显的特殊性:我国现阶段的食品安全问题虽然有基于科技应用过程中不确定所致的问题,但更多的是由食品供应主体明知故犯的机会主义行为所导致的问题。
这类机会主义行为,实际上源于食品供应者充分运用了食品既是经验品,又是信任品的特性。对于食品的新鲜度、香味、口感、味道等经验品特性来说,意味着消费者即使在购买商品前缺乏良好的质量信息,但他在购买后所能认识到的产品质量特性或通过长期购买所形成的经验能判断出其质量和安全。但对于食品中是否含有抗生素、激素、农药残留及其含量等信任品特性而言,由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法通过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判断食品的非安全因素,从而引发信任危机。与此同时,食品供应者与食品安全监管者之间、食品安全监管者彼此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食品供应链长、结构复杂、食品加工技术进步和新工艺的应用、参与主体众多等特点进一步加深了食品供应链信息不对称程度。
新时期解决食品供应链信息不对称的政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反复强调,要用*严谨的标准、*严格的监管、*严厉的处罚、*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综上所述,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食品供应链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提升,保障食品供应链信息的真实性,让消费者更全面了解食品生产和流通的真实信息,让食品的供应者时刻保持敬畏,从而确保食品安全。
**,加快推进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建设。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制度是解决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关键。但目前的信用档案制度并不完善。要把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作为地方地府的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要完善档案内容完备性和标准性,尽快推动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真正全面覆盖到整个食品供应链,实现档案信息的有效共享和及时更新,有力解决各监管部门间、食品供应者与监管部分之间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通过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信息网络平台,便于社会监督和消费者查询,加强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威慑力。
其次,做好食品EMA数据库的建设。针对食品安全监管中发现的食品欺诈以及使用非食用物质等突出现象涉及的风险组分难以鉴别和确证的技术难点和执法瓶颈,要尽快建立符合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实际的经济利益驱动食品蓄意掺假(EMA中国数据库。主要通过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农业部门公布的食品安全案例和抽检结果,同时,结合大数据挖掘技术,构建针对肉、奶、粮油等大宗食品的EMA数据库,不仅有利于各类食品安全风险识别和风险预警,同时,为精准定位供应链中的食品欺诈和掺假行为,以及提高食品供应链信息的真实性提供科学依据。
再次,推动食品产业链可视化的科学研究与应用。农产品产地环境变化、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投入品的添加,食品流通中保鲜剂、防腐剂的使用,以及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等相关信息,都有可能随着食品产业链中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进行修改、隐瞒,甚至作假。通过食品供应链的全程可视化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信息不对称性的问题以及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例如,通过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视频监控和GPS等等,对整个供应链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基于供应链的数据集成构建农产品和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和环保监测生态系统。食品供应链可视化,不仅提高了食品追溯信息的真实性,而且有利于塑造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推进农业的精准扶贫。
*后,搭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平台。食品安全风险交流领域涵盖了食品与饮食安全、营养学、新颖性食品、动物健康与福利、植物保护与职务健康等。要重点通过移动终端,搭建全国性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公共信息平台,让经营主体、利益相关者和大众以一种简单明了并及时的途径来交流食品安全风险及饮食安全建议。重点推动监管系统内部交流、监管部门与企业交流、监管部门与公众交流,推动食品安全从传统监管向科学预警、从部门监管向社会共治的根本性转变,同时,有效降低食品安全谣言传播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