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格局将迎来大变革,未来“南猪北养”的局势不可逆转。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牧原股份”董事长兼总经理秦英林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南猪北养”大趋势的形成一方面是出于环保法规的要求,另一方面就是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促使着整个行业遵循比较经济优势进行的选择,养猪业会向资源化、效益更高的地方进行转移。
牧原股份是我国*大的全自养生猪生产商,公司官网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牧原股份拥有年可出栏生猪千万头、年可加工饲料近500万吨、年可屠宰生猪100万头的能力。
南猪为何要北养?
近些年,我国畜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保障了城乡居民“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促进了农牧民持续增收。但作为国人消费的*主要肉类,猪肉在猪牛羊禽肉总产量的比重尽管超过六成,却也因生猪贡献了每年全国畜禽粪污产生总量的半壁江山而蒙上了环保阴影。
农业部官方数据显示,生猪基本上贡献了每年全国畜禽粪污产生总量的半壁江山(47%。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提出,加快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关系6亿多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关系农村能源革命,关系能不能不断改善土壤地力、治理好农业面源污染,是一件利国利民利长远的大好事。
201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畜牧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这是我国畜牧业发展史上**个专门针对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利用的指导性文件。
之所以国家高度重视此事,秦英林表示,这是由中国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正如今年两会上农业部韩长赋部长答记者问说的那样,‘过去是8亿人吃不饱,现在是14亿人吃不完。’”
秦英林认为,今后农业的发展重点将要由“吃饱饭”向“吃得好”转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国家政策的出台也正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过去缺少化肥的时候,经常讲“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畜禽粪便是很好的有机肥料,经过环保处理可以和农户有很好的对接,二者并不矛盾。很多中低产田更是亟待有机肥来提高土壤肥力。
不过目前我国仍有40%的畜禽粪污未有效处理和利用,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严重污染了环境。
近年来,渐趋严格的环保政策成为了养猪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
2015-2016年,国家相关部委先后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通知》、《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等文件,对生猪产能重新进行调整,规划综合考虑了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禀赋、消费偏好和屠宰加工等因素,将全国养殖区域分为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适度发展区。
2017年8月,农业部发布的《关于加快东北粮食主产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要实现肉类占全国总产量的15%以上的生产目标。这意味着,全国年出栏7亿头生猪的话,至少出栏1.05亿头生猪的东北三省将会成为我国生猪出栏的重地。
东北地区也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后,各地区玉米的价差逐步趋于合理,东北地区玉米价格较低,有利于生猪养殖成本的控制。尽管目前东北仍面临着物流问题,但是在政策的推动下,产业转移的动力已经大大增强。
“南猪北养”环保要达标
不过,这需要考虑布局调整可能带来的污染转移和环境不公平。
此前,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室副主任金书秦就对**财经记者表示,北方地区的冷凉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年一熟相比南方而言更加不利于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另外,大规模养殖场的存在,有可能导致部分区域养殖密度过大,超出土地承载,造成土壤污染,而在未来“北肉南运”的过程中,这样的环境风险可能并不会体现在肉价中,因而会造成环境不公平。
他建议,**要系统研究各地环境承载力,建立一套考虑环境全要素、突出环境短板的环境承载力核算方法,重新测算各地养殖承载力;第二要按照污染转移的数量和治理成本,探索区域性生态补偿政策,以消弭消费区和养殖区之间的环境不公平问题。
此前,全国畜牧总站站长杨振海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之所以我国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比例还不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当前农牧结合的激励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具体来说,就是现在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更加专业化,规模化养殖和种植发展迅速,养猪的不一定种地,种地的不一定养猪,种养分离阻断了种养循环的路径。受土地资源制约,部分畜禽规模养殖场没有足够的配套消纳用地,加之缺少支持有机肥生产使用的专项政策,有机肥使用积*性不高,导致种养循环通道尚未打通,粪便出路不畅。
正因此,规模养殖场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分成了三个阶段:一是保证无污染隐患,再进一步就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第三就是养殖主体能够产生效益。
秦英林介绍,目前,牧原公司的规模养殖场将粪污固液分离,沼液通过铺设的管道免费输送到农田上,有机肥则销往需要的地方。国内多地的规模经营或特色经营,比如东北规模经营的大户,山西搞苹果等特色产业的农户,都特别需要有机肥,甚至愿意承担铺设管道的成本。总体来说,原本只是出于环保考虑处理的有机肥目前已经能够实现收支平衡。
因此,秦英林建议全面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大田作物有机肥替代化肥,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有利于实现农产品的“两增两减”,即农产品增产、增质,农业生产减化肥、减农药。
消费升级下“外行”敲门
受消费升级的影响,中国开始推动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受需求拉动和进口价格优势驱动,2017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额、进口额和出口额均创历史新高。在猪肉方面,2017年我国从国外进口了122万吨猪肉。英国农业和园艺发展委员会(AHDB**出口经理乔纳森·埃克利(Jo nathan Eckley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分析称,一方面在于国外的产品在价格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就是出于食品安全方面的考虑。
他以英国猪肉产品为例,自从2012年,中国对英国开放了市场之后,进口涨速飞快。到2017年,英国向中国出口了7万多吨、价值4300万英镑的猪肉产品。不过,大多数都是猪头、内脏等副产品,也有排骨、五花肉、肘子等部位肉。这些副产品在欧洲是很少人食用,但在国内有着相当规模的消费群体,因此差价就很明显。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产品质量。在欧洲不允许使用抗生素,而且当地的猪种优良,育种历史悠久,以瘦肉型猪为主,再加上小规模养殖,疫病风险小。
对于进口食品的增加,秦英林认为,一个开放的中国在与全球接轨的时候,食品进口将会是常态化,同时,这正是有竞争力的企业跟国际上的优秀同行同台竞技的大好时机。
他提到,要建立行业自信,如今,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促使了行业的转型升级。下一步,中国的粮食、肉类产品,会在质量、价格等竞争要素方面,逐步与世界全面接轨,并在不断的竞争中富有竞争力。
互联网企业高调进军传统养殖行业也是当前国内消费升级的表现之一。秦英林称,时代发生了变化,在关注同行的同时,尤其要关注到当“外行”们跨界做得比内行更好的时候。
他认为,传统养殖业现在正面临着两个大跨越:一是传统产业的机械化、自动化,这一个阶段已基本实现。二是智能化,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应用,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变化和发展动力。对传统养殖业来说,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