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定量的库存积压是前几年粮食连续丰收和政策性收购导致。
针对粮食库存积压话题,陈健介绍,当前国家已实施粮食市场化改革,在逐步释放库存,东北地区也在通过积*推进种植结构调整来改善这一现状。
现象
粮食商品率高促使东北成为“粮仓”
北青报:东北一直以来有“天下粮仓”之称,您如何评价这一说法?
陈健:**,东北位于世界上两大玉米生产带之一。地处松辽平原,土壤肥沃、耕地连片、雨热同季,非常适宜玉米的生长。所以,从生产条件来看,东北地区天然就是玉米生产的优势区。
其次,东北的水资源比较丰富,昼夜温差较大,适宜粳稻生长,产量高、米质好,辽宁、吉林、黑龙江的水稻种植发展得比较快,东北地区成为我国粳稻的主要产区。玉米和粳稻也成为东北粮食作物的两大主体。
再说,跟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东北三省人口总量1.21亿左右,耕地面积加上内蒙古东部有3.9亿亩左右,粮食产量占到全国的1/4左右,粮食商品率高,东北成为国内*大的粮食调出区,玉米、大米销往全国各地。
北青报:您如何评价东北在粮食安全和发展方面的地位?
陈健:从长远发展来看,一方面中国人口还在增长,另一方面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耕地面积不断在减少,水资源也日趋紧张,耕地的承载压力也在加大。从粮食安全战略角度出发,如何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我国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释疑
一定量积压不等于粮食**量过剩
北青报:近几年,东北的粮食尤其是玉米,出现一定量的库存积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陈健:前些年,我国粮食供需是紧平衡的,国家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激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比如,先后出台了种粮补贴政策、粮食*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
就粮食*低保护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来说,当时是为了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性,帮助种粮农民解决卖粮难问题而采取的政策措施,让农民对收益有了一个预期,有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性,也增加了粮食生产量。但现在带来一个问题:以*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为主要内容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玉米收购价格和市场价格脱节,市场机制作用弱化,加之收储规模较大、出现库存积压,也带来加工流通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亟待完善。
北青报:部分粮食品种出现库存积压,是否意味着我国粮食生产过剩?
陈健:上述问题并不意味着粮食的**量过剩。举例来说,南方玉米产量很少,发展养殖业每年都需要使用大量的玉米,可是,考虑到价格因素他们就会选择从国外进口玉米,而东北的玉米因收购价格高于进口玉米价格,销售不畅,这才导致库存积压。
举措
减少玉米种植 发展多元化种植
北青报:如何解决部分粮食品种库存积压的问题?
陈健:从2016年开始,国家实施了玉米收储市场化改革,取消了玉米的*低收购价,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市场价格随行就市进行收购。也就是说,国家放开玉米价格,由市场决定价格,这样可以使收储企业和加工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同时,考虑到取消*低收购价以后,农民种植玉米会因售价下跌导致收入减少,为此,国家建立了玉米生产者的补贴制度,以保持优势产区农民种植玉米收益基本稳定。
北青报:从长远来看,是否要对粮食种植进行调整?
陈健:玉米库存积压、价格下跌,说明现阶段东北的玉米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生产和销售的压力也比较大。从2016年实施玉米价补分离政策之后,农业部门也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以辽宁省为例,2016年全省减少了236万亩玉米种植,重点在属于“镰刀弯”地区(包括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及西南石漠化区的辽西地区。这里原先属于农牧交错区,半牧半农,容易发生干旱,是玉米生产非优势区。通过退出玉米种植,转而发展牧草、杂粮、花生等种植。2017年,辽宁省又调减了149万亩的玉米种植,两年共减少了385万亩。今年计划再减少60万亩。
所以,目前说的库存积压,属于前两年政策性收购的高价粮,现在也在积*消化。同时,在生产上,已经开展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玉米的种植面积,发展多元化种植。比如,发展温室大棚,增加蔬菜、花卉、中药材、食用菌等。
与此同时,将进一步抓好“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划定、保护和建设,更加重视农业科技进步,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保存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能力,等到粮食有需求的时候,还可以反过来种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