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的梅雨过后,人们的情绪普遍不高,但有一种植物却迎着雨水开始疯长,在不少草丛、树荫下,野蘑菇一个个“探出了头”。有的市民觉得这些蘑菇看着水灵新鲜,应该可以吃,但专家却提醒,市民切勿随意采摘、食用野生蘑菇,昨天已有人因误食毒蘑菇而被送医治疗。
毒性难辨有人被放倒
今年5月底,厦门疾控中心就发布了预防毒蘑菇中毒的高危害等级疾病预报,提醒大家别自行采食野生蘑菇,可还是有人嘴馋。
昨天中午,一名三十出头的 男子,因为头晕、胸闷、呕吐和腹泻,被亲友送往厦门市中医院急诊就医。据这名患者说,他上午9点左右摘了湖边水库附近的野蘑菇,中午食用后,13点左右出现了以上症状。
经医生诊断,这名男子是食用野生毒蘑菇而导致了食物中毒,目前患者还在医院观察是否有对肝脏及其他器官造成损害。
导报记者从厦门市疾控中心了解到,这也是厦门今年接到的**例因为食用野生毒蘑菇导致的食物中毒病例。
外来人口成蘑菇中毒重点人群
根据往年统计数据显示,在能够查明的中毒食物品种方面,野蘑菇是引发食物中毒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导报记者从历年的病例中了解到,厦门几乎90%以上由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都发生在外来人口的家庭。
每年的5-7月份之间,因为气候温暖潮湿,雨水充沛,蘑菇生长旺盛。而厦门的外来人口多,部分人群收入不高,流动性大,文化程度较低,缺乏不能随意采摘野外蘑菇的知识及辨别毒蘑菇的能力,采食者容易中毒。此外,儿童也容易因为好奇而采摘路边的蘑菇,家长应加强对儿童的健康教育,以降低意外发生率。
疾控中心专家建议,在蘑菇产出的高峰季节,建议群众不采、不买、不卖、不食不认识的野生蘑菇,慎防中毒。
一旦误食尽早催吐洗胃
导报记者从厦门各大医院获悉,目前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一旦误食,应尽早采用催吐、洗胃、灌肠等方法,迅速排出毒素。同时,在催吐后应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患者如能携带吃剩的蘑菇,或留存毒菌影像,可以辅助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在种类繁多的蘑菇中,灰花纹鹅膏菌、裂皮鹅膏菌、条盖盔孢伞、假褐云斑鹅膏菌、赤脚鹅膏菌等野生菌类都含有毒性,群众误食后可出现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损害型、胃肠炎型、横纹肌溶解型、神经精神型等毒覃(菌类中毒。灰花纹鹅膏菌所含毒素主要是肽类毒素,误食后易损害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和肾脏损害明显。
厦门市中医院急诊科医生叶锦山指出,像肝损型急性菌类中毒患者的治疗可能存在假愈期,即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经治疗后,逐步缓解甚至消失,但患者的病情在短时间内可能迅速恶化,进而对肝肾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建议初期症状缓解后,仍住院观察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