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源头和流通路径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差多远?答案是:很远、很难,很长。好在,我们已经起步并加速。
上海市政府今天就 《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草案》举办立法听证会。在此之前,办法草案已经公示并向公众 征求意见。
食品安全信息追溯,是指食品生产经营者将食品来源及流向、供应商资质、检验检测结果等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利用信息化技术方式上传至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系统,形成信息追溯链,确保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
依照《办法(草案》,上海拟对食品安全风险较高、消费量较大的粮食及制品、畜肉及制品、禽类、蔬菜、乳品、食用油、水产品、酒类等八类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以及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类别食品,实施信息追溯 管理。其中,初步拟定的食品品种目录包括大米、猪肉、牛羊肉、活鸡、冷鲜鸡、绿叶菜、婴幼儿儿配方奶粉、葵花籽油、大豆油、淡水鱼、白酒、葡萄酒等。
“蔬菜、水产品的安全关乎千家万户,但实施追溯的可操作性让人担心。”市人大代表许丽萍说。这样的意见,得到了多位听证代表的附议。“像蔬菜、淡水鱼这样的散装产品安全风险高,百姓都关心蔬菜有没有农药残留、水产有没有抗生素激素超标,但追溯来源着实不易。怎么能证明市民买到的一条鱼是出自哪一缸?每条鱼每棵菜都弄个追溯码,增加的成本会不会转嫁给消费者?”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秘书长陶爱莲等代表纷纷如是质疑。
“蔬菜、水产追溯操作有难点。比如很多种菜、卖菜者都是农民个人,根本无法提供追溯需要的法定凭证。”上海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管理公司负责人杨峻说。
零售市场业代表、杨浦区国和菜市场管理者夏雄伟则表示,他们市场中有80%蔬菜来自外省市,追溯源头不易。每个小贩每天要批发10多个品种蔬菜,要在批发到零售的两个小时内输入信息,做好追溯,很难。
“明知有困难,我们还是要把蔬菜、水产列入追溯目录!”上海市食药监局局长、市食品安全办公室主任阎祖强这样说。他表示,上海蔬菜检出合格率以前不高,近几年已上升到98%。但作为食品和食品原料以外埠供应为主的特大型城市,上海食品自给率低、对外依赖度高,市场供应多元化。不同地区的种植、养殖和运输习惯不同,加上处在农业生产和食品生产小、散、乱的阶段,都为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带来了风险。“立法可以倒逼农业种养和食品行业走向规模化、规范化生产。”
有代表还建议,将百姓食用量较大的豆芽、豆制品和水果、桶装水也列入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品种目录。
另一个争议的焦点是:要不要对小饭店、小食品店也实施信息追溯管理?
《办法(草案》初定的实施信息追溯管理的食品生产经营者范围是: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屠宰加工场、进口食品企业、食品批发市场和标准化菜场的场内经营者、超市、大卖场、中型以上食品店、食品储运配送单位、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学校食堂、中型以上饭店等。中型以上饭店,指经营场所使用面积在150平方米以上,或者就餐座位数在75座以上的饭店;中型以上食品店,指经营场所使用面积在150平米以上的食品店。
“小型食品店、小饭店量大面广,与中低收入群体生活紧密相关,食品安全问题也*多。不列入追溯,会造成企业间的不平等竞争,也是对小店食品安全的放任。”上海市食品协会副会长张惠明这样认为。
市政协委员张建华则认为,上海有20多万家小食品企业,小店没有能力承担每天搜集、传输信息数据供追溯的成本,数据是否属实也难于有效监管,还可能加重消费者负担。
“新法规不应该增加消费者的义务和风险。难道以后消费者买食品、吃饭还要看规模、数座椅数来确定哪家饭店的食品进货是可追溯的?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谁能逍遥法外?”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沈福俊说。
但在阎祖强看来,在我国,“一桌一凳一口锅”就能干食品业的现态,必定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步实现规范,让讲诚信的企业做大做旨,才能减少食品安全风险。
上海是国内*早开始建设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的地区之一。2006年起在部分生猪定点屠宰场、肉类批发市场以及标准化菜市场开展猪肉信息追溯试点。经过8年多努力,目前追溯的覆盖面从猪肉扩展到牛羊肉、蔬菜、水产、粮食等类别。此外,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追溯体系也已基本建立。已建实施追溯节点企业2000多家。追溯体系在畜肉产品领域*有成效,实现了从养殖到屠宰、运输、零售等环节的全覆盖。据介绍,2013年,上海监测了肉及肉制品1782件样品,监测项次超过3。5万项次,总体合格率为96.7%,较2012年提高了 5.9个百分点。肉制品中禁用的“瘦肉精”类兽药检出情况较往年有明显好转。
“追溯只是整个食品安全体系的一部分。难点在于如何在经营者的成本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目标与可行性之间达成平衡。”主持听证会的上海市政府法制办人士表示。
蔬菜、水产以及小贩、小店,能否像肉类产品一样,有朝一日,实现质量安全的全过程追踪,让百姓放心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