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7月13日讯(通讯员 于馨杰 赵丹丹 近期,天气逐渐炎热,空气湿度大,适合
炎炎夏日,本身就是各种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加上近来全国各地由于暴雨肆虐,更容易出现痢疾、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的情况。芝罘区疾控专家介绍,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原因食品以植物类食品为主,其次为动物类食品。植物类食品主要是毒蘑菇、粮食和蔬菜;动物类食品主要是肉制品和水产品。据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显示,我区食源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导致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可疑食物主要为肉及肉制品、水产动物及制品、水果,主要致病菌为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等。
在此,芝罘区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广大市民,夏季预防食源性疾病应从四方面入手,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病从口入”。原料选购要把关。夏季选购食物时,应买安全卫生的食品。购买食品时要仔细辨别生产日期、保质期及保存条件;不吃无标识的、食品包装涨袋、漏气,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减少购买路边摊贩出售的自制熟食、凉拌菜、豆制品等高危食品。外出就餐时,要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饭店,还要防止昆虫、老鼠等有害生物进入厨房接近食物。
加工海鲜要煮熟热透。夏季是市民、游客吃海鲜的好时机。加工海产品若处理不当,容易发生食物中毒。一些市民认为海鲜鲜活就不会发生食物中毒,只有腐败变质的海产品才能引发食物中毒,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海鲜中导致腹泻的病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这些病菌生命力非常顽强,在抹布和砧板上也能生存1个月以上,加热80℃以上才能杀灭。除了自身所带细菌外,海鲜中还可能存在寄生虫卵以及加工过程带来的病菌和病毒污染。防止副溶血性弧菌入侵,应当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五要点”。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保持清洁;生熟食物分开切、分开储存;把食物烧熟煮透,并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同时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此外,副溶血性弧菌生命力顽强,预防的关键措施是不生吃海产品,同时防止交叉污染。
隔夜饭菜,要冷藏。日常做菜,尽量本着吃多少做多少的原则,尽量不剩饭菜,不吃剩饭。尤其是在高温高湿的夏季,食物特别容易变坏。未吃完的食物一定要在冰箱里冷藏保存。各种蔬菜加热后,放置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产生亚硝酸盐,且放置时间越长,亚硝酸盐的含量越高。在低温下存放比在室温下存放,亚硝酸盐的含量要少得多。虽然冰箱对食品有防腐保鲜作用,但并不意味冰箱是食品安全的“保险箱”,因为冰箱中可能有一些嗜低温的细菌存在,如耶尔森氏菌、单增李斯特菌。这类细菌随未再加热的食品进入结肠后,可使结肠黏膜脱落,发生肿胀,引起广泛炎症,出现剧烈的腹痛、脐周阵发性绞痛,大约2-3天才能恢复。因此,冰箱存放食物时,注意生熟分开,而且*好用保鲜膜包好,以防食物在冰箱内交叉污染。熟食在食用前要彻底加热,使食物保持滚烫(60℃以上,可以减缓或遏制微生物滋生。同时,定期对冰箱进行清洗、消毒,减少细菌滋生。
夏季饮食,勿要过分“贪凉”。夏天别为逞口舌之快过分“贪凉”。当较热的人体突然食用过于寒凉的食物后,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再加上现代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很多人群都容易出现脾胃虚寒。特别在剧烈运动后,吃饭前都应少食或勿食冷饮,切忌冷热交替。食用冰镇食品时,尽量在常温下放置半个小时再食用,同时必须严格控制食用的量。
此外,区疾控中心专家提醒,一旦发生食物中毒,要做到五点。“停”:立即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物;“早”:尽早把病人送住就近医院诊治;“保”:保留好可疑食物和吐泻物;“报告”:及时向当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报告;“配合”:积*配合有关人员的调查,有利于尽早做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