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十分困难。
“上了天”为啥不好吃
近日,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候机楼对航空公司进行深圳NPS(“净推荐值”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六成消费者对航空公司提 供的餐食的种类、味道和品质不太满意,“餐食”成为影响空中服务的*关键因素。由于在加工制作、消费场所等方面具有很多特殊性,航空食品正在引起很多方面 的关注。
与“地面食品”相同的是,航空食品种类繁多,其使用的原料和规格也是品类繁多,但毕竟“上了天”,与“地面食品”是否真的有“天壤之别”?
据业内人士介绍,航空食品的生产制作过程与“地面食品”基本一致,区别在于“快速冷却”和“空中二次加热”。高速的冷风在使食物快速冷却的同时,也让食物的口味和质地发生了改变,因此,很多旅客会觉得飞机餐“不好吃”。
对此,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部教授、味觉和嗅觉中心联席主任汤姆·芬格博士表示,在海拔升高、压强加大的情况下,味蕾的敏感度会降低,另外,还会导致粘膜肿胀。其结果就好像感冒时吃什么都没有胃口一样。
另有研究发现,飞机内的包括引擎轰鸣声等噪声也会影响乘客对食物的评价。在安静的环境中用餐,食物会“更好吃”。
由于认为飞机餐“不好吃”,很多消费者已经习惯自带餐食登机。北京的凌先生说,有时他会带诸如酱牛肉、泡椒凤爪和猪蹄之类的“开胃食品”在飞机上享用。
飞机餐,谁做的?
其实,对很多空中乘客来说,飞机餐的口感倒是其次,他们更关心的是卫生和安全等方面的情况,他们也很想知道,在万米高空吃到肚子里的食物,到底来自哪里。
上海东方航空食品有限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员工称,该公司负责上海进出港的大部分航班。国内航空公司有东航、南航、上航、川航等在此配 餐,国外航空公司有新航、港龙、美联合、达美、日航、全日空、俄航、法航、荷兰皇家、快达等航空公司。公司每天要配备八万多份餐食。公司保障航班餐食,都 是提前**配备,从采购原材料到烹饪,再到装餐和配送,所有的服务都是公司内部完成,绝不假手于人。由于冷链保存,能够非常好地保证餐食的质量安全。另 外,由于冷链保存,公司温度都在10度左右。
记者了解到,基本上每个有机场的地方都有至少一家飞机餐供应商,即俗称的“航食企业”,更有人直白地调侃他们是“民航里面做盒饭的”。
飞机上吃的东西就是航空公司按照之前签订好的合同,从航食企业买入,由航食派车送上飞机。
那么,航食企业又是“谁家的孩子”?
据介绍,对于较大型的航空公司,其母公司集团下面会有专门做航食的公司,像国航所属集团下属的中翼航空,东方航空集团下属的东方航空食品, 南航集团下属的南航食品。这些公司又在全国主要的机场设置几个航食子公司或者分公司。比如国航集团—中翼航空下面的北京航食西南航食,东方航空集团—东方 航食下面的上海东方航食、济南东方航食和昆明东方航食等不下7家分公司。还有一些机场控制的航食企业,如昆明空港航食、上海空港飞食、南京禄口汉莎等。
航食企业还有个特点:中外合资的多,比如瑞士的GateGourmet和东方航食合资的东航佳美,GateGourmet号称是*大的独立 飞机服务供应商,即不属于任何航空公司集团,根据站点数餐食数全球排名第二。除了这几个巨头,美国飞食FlyingFood、新加坡新翔SATS、阿联酋 Dnata等外资品牌在中国也有合资航食企业。
国标有望出台
虽然航食企业不胜枚举,也不乏品质口感均上乘者,但近年来,我国各大航空公司的“航空餐事件”仍层出不穷。从国航的“过期烧饼门”到南航的 “大肠菌糕点门”和“无厂家信息门”,一时间,航空食品成了一个安全重灾区,其背后是国内航空业对航空食品安全的管理模式和规范标准的缺失。
由于相关法规和监管的缺失,从生产到销售,航空食品制造商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市场,形成了相对封闭、“自产自销”的内部运作链条,这使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调查取证和处理十分困难。
上海四维律师事务所的刘律师认为,航空食品跟其他普通食品一样,在生产和包装等方面都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接受相关的质量监督。但在实际监管中,民航部门和质监部门都担当了监管主体,*终却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职权分配模糊不清,甚至造成了监管的缺位。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航空餐不仅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经济利益还是问题发生的关键,他说,“现在机票费用涵盖一切费用,包括飞机餐、机上娱乐活动等,因此,通常情况下,飞机餐也被认为是‘免费午餐’。在这些‘免费服务’上,航空公司会考虑尽量降低成本。”
刘律师强调,我国民航业发展很快,但法律法规方面的建设还相对滞后,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更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大航空公司的违规成本,让乘客吃上放心的飞机餐。
目前我国尚无航空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正在起草的中国《航空食品安全规范》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出台。据了解,早在2014年8月,湖北襄阳机场公司已正式启动《航空食品安全规范》实施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