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汛后,来自丹江口水库的清水将经过1276多公里的长途跋涉,成为
北京千家万户的生活饮用水。
随着正式通水时间临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再获关注。日前,有媒体报道称,丹江口水库总氮超标、部分入库水质难达标、治污工程缓慢,给中线水质埋下隐患;也有一种担心,认为北方水质偏碱性,北方的 自来水管网等如何适应南方偏酸性的水质?如何确保进京水安全稳定、不受污染?近期,北京市南水北调办会同水务局等制定了南水北调 饮水安全保障方案,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从“水质安全”和“管网适应”两个方面回应了 热点问题。今天刊发**篇。
丹江口水库水质优于密云水库
局部库湾氮、磷等指标偏高,但经长途跋涉会自然降解
中线通水后,江水将从丹江口水库出发,出陶岔渠首闸,沿豫西南一路向北,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蜿蜒流过1276公里,*终到达中线终点——北京。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丹江口水库总氮超标、部分入库水难达标、治污工程缓慢,给中线水质埋下隐患。对此,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副主任何凤慈介绍,“局部库湾氮、磷等指标偏高,但经过1000多公里长途跋涉,会得到自然降解。”
“丹江口水库现状水质总体保持优良。”何凤慈介绍,中线取水口(陶岔渠首水质常年保持Ⅰ—Ⅱ类,完全满足国家对自来水水源水质的要求。
据介绍,丹江口水库的水质要优于密云水库水。在地表水国标中基本的29项监测指标中,江水的浊度、硬度、化学需氧量、总磷、硫酸盐、氯化物、高锰酸盐等指标都低于密云水库。其他指标与密云水库相当。
何凤慈表示,为保障饮水安全,沿线地方政府加快水污染防治,已经提前实现了治污和生态建设目标。她举例说,在南水北调东线,原来沿线水污染非常严重,2000年36个控制断面中绝大多数为V类或劣V类,经过10年治污,2012年36个断面全部达标。
据了解,中线水源区河南、湖北、陕西3省积*实施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投资建设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关停污染企业2000多家。
对于进京前的1000多公里明渠,有四大有效措施保证到京后保持为地表水Ⅱ类。一是在总干渠两侧设置截流沟和导流沟,防止外部洪沥水进入干渠,控制面源污染;二是在总干渠沿线两侧划定一级、二级水源保护区,开口线外两侧设置隔离带、架设防护网,防止人为污染;三是全线交叉的河道、公路、铁路和管线全部采用立交方式,确保污染物不进渠道;四是沿线建立水质监测网络系统和水质预警机制,对可能发生的水污染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三道防线拒绝劣质水进京、进厂
京城护水“南大门”将测苯、重金属等44个项目
何凤慈介绍,北京市的南水北调工程由国家干线工程和市内配套工程两部分组成。目前,配套工程中参与接水的东干渠、团城湖调节池、密云水库调蓄工程、郭公庄水厂等关键项目都已进入施工高峰阶段,预计通水前后均能具备接水条件。
记者了解到,不久,一座大型自动监测站将在惠南庄泵站投入使用,它能够检测苯、甲苯之类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44个项目,并增加生物预警措施,利用对水质变化敏感的鱼类等判断水质,一旦指标异常,立即发出报警,可以说是北京护水“南大门”。
“针对上游渠道可能发生的突发性污染事件,我们在水质统一监测的基础上设立了三道防线。”何凤慈介绍,**道防线设立在北拒马河渠首处,当河北来水水质出现污染时,关闭南水北调总干渠入京口门。第二道防线设在永定河大宁调压池处,当永定河以西水质突发污染时关闭倒虹吸进口闸,避免劣质水进入市区。第三道防线设立在团城湖调节池及各水厂分水口,当发现自来水厂水处理工艺无法消除超标污染物质时,来水将排向有接纳能力的河道,不让劣质水进水厂。
“三道防线,**关*重要。”何凤慈介绍,北京的输水通道基本为暗涵,江水自进入地下管涵后,基本就杜绝了人为污染。
水质实时自动监测
建立开放监测平台,增强水质监测公信力
如何进一步提高水质监测和预警能力?据了解,目前南水北调水质监测责任大体分为三段:京外段监测,主要由环保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流域委员会、各省市等负责;京内段干线监测,主要由北京市环保局、南水北调办负责;进入水厂直至用户的检测,主要由北京市水务局、卫计委和自来水集团负责。
北京采用实验室监测、自动检测、应急移动监测等方式,对干线北京段及市内配套工程34个监测断面进行监测。每个小时,硫酸盐、总铜、总铅、总锌、总镉、总砷等水质指标都会通过自动监测自动上传,通水前后,专人24小时盯守,实时对水质进行监测。
目前,北京市南水北调、水务、环保、卫生、自来水等单位和部门建立了联合水质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水源、水厂到用户的水质信息共享。同时,按照“知名专家领衔、公众广泛参与、社会监督、自测与第三方平行检测”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开放的水质监测平台,适时向社会公布水质情况,增强水质监测数据的公信力。
然而,北京的水资源短缺形势仍然严峻。北京南水北调工程总设计师石维新介绍,目前北京市委市政府已经讨论通过了《南水北调来水进京及配套工程后续规划建议》,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格局下,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着力于2030年前,构建多元调水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