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蕊 本报通讯员 王其玲 陈瑜
人感染
“希望第四个台阶发生移位的可怕结果不会出现!我们会密切关注,尽可能地提前预警。”昨日在浙大一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李兰娟院士充满信心地说。
从发布会上,记者获悉,李兰娟院士为首的中国科学家在H7N9禽流感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论文《人类感染活禽市场来源的新发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临床分析和病毒基因组特征》,已在世界**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
该论文对H7N9新病毒的基因,疾病的传染源,以及病毒传播方式等热点问题有了新的解读。给我国H7N9的防控以及国际流感研究都添上了重要一笔。
感染源锁定“禽类”
拿到了基因证据
在《柳叶刀》在线发表的这篇H7N9研究论文中,李兰娟院士是通讯作者,其他作者还包括了浙大一院和香港大学两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临床及科研专家,凝聚了团队研究的力量。
“长三角”发现H7N9病例以来,一方面政府关闭了活禽市场,许多农贸市场看不到鸡鸭了,市民也不敢吃了;另一方面,近40%的确诊病人却找不到接触过鸡鸭的流行病学史,那么鸡鸭到底是不是H7N9的传染源?这篇文章首次在国际上拿出了证据:H7N9病毒就是从禽类向人类传播的。
李兰娟院士介绍说,我们对患者体内分离出的H7N9病毒,与活禽市场的鸡中分离出的H7N9病毒株进行遗传学比较,研究发现,毒株之间的基因序列非常接近,同源性超过99.4%。
监测人传人
找到有效方法
H7N9病毒是2011年从韩国的野鸭身上分离发现的。今年3月,它从禽类“跳”到哺乳动物和人身上,那么H7N9病毒会不会在哺乳动物之间来去自由,导致人际间的传播扩散?
这篇论文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如其他病毒一样,H7N9有它特有的基因序列。如果把H7N9病毒的基因序列比喻成一条长长的楼梯,那么不同的基因和位点,就好像是其中的台阶和其定位。
此次研究发现了其中4个“台阶”及定位是关键,如果它们突然改变,那么人传人将成事实。研究发现,有个H7基因里的2个氨基酸位点已发生了“移位”,相当于2个台阶位置变了,这意味着病毒与人类呼吸道上皮细胞的亲和力增强了,所以今年春天,H7N9从禽传给人变得轻而易举了。
但能否人传人,关键还得看另外一个PB2基因,这基因也有2个氨基酸位点。目前,科研团队已发现它们中,1个位点已发生变异,要高度警惕的是,如果这2个氨基酸位点同时发生变异,将使病毒发生有效的人向人传播。
“这个可能性大吗?”记者问。
李兰娟说,以往的H5N1及其他甲流病毒中,这位点没有发生过变异。不过,不等于说它以后在H7N9中也不可能,因此需要密切关注。
H7N9病毒“嗜肺”
原因也找到了
临床研究还发现,H7N9禽流感感染者的症状与H5N1禽流感大致相似,患者出现高烧和呼吸困难等症状,随后的3~14天内出现呼吸衰竭。
也就是说,H7N9病毒的确“嗜肺”。其原因在研究中有了新的揭示。研究者发现,重症感染患者中普遍存在“细胞因子风暴”现象,这种现象导致了肺被病毒大量侵蚀。找到原因之后,研究者又在临床治疗中,创造性地应用人工肝技术,来清除炎症因子,抑制炎症反应,避免了大规模的“细胞因子风暴”,帮助患者渡过器官功能衰竭难关,从而降低了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