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产奶”一定程度上能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本报记者 武文静报道
自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乳制品的负面报道就不时见诸报端,而
9月17日,光明乳业发布公告称,拟以每股3.15新元认购新西兰
无独有偶,圣元营养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元与法国索迪亚集团 (Sodiaal签署协议,斥资7亿元在法国西北部新建奶粉加工厂,生产婴儿配方奶粉和相关原料加工等,预计两年后投产。
“国内乳企争抢洋奶源有一定的必然性。”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梁铭宣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从蒙牛、南山奶粉黄曲霉毒素超标到牛奶致癌,从三聚氰胺事件再到圣元奶粉婴儿性早熟,频频发生的乳制品质量问题一次次挑战着消费者的心理底线。究其原因,深藏在中国乳业*上游的奶源问题总是摆脱不了干系。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国内在奶源提供方面,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奶牛饲养散、乱、差的局面仍普遍存在。国内奶源分散而未形成规模效应,质量控制还存在科技制约等方面的不足。
在梁铭宣看来,三居氰胺事件之后,国内乳企对奶粉质量的关注度急速提高,业内奶源争夺战已经打响,但是,由于规模化养殖需要大面积土地及适宜的气候条件,在国内开拓大规模养殖场的空间有限,因此国内乳企开始瞄准海外
一时间,洋奶源则成了高质量乳制品的“身份标签”。
乳业专家王丁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08年以前中国奶粉品牌占据了六成以上的国内市场,外国奶粉品牌只占四成。但“三聚氰胺”事件后,中高端国产奶粉和进口奶粉市场占有份额被颠覆,洋奶粉品牌在我国婴幼儿奶粉市场销售总额的比例提升至60%~65%,在一二线城市更是占领了**市场份额。
“国内乳企选用国外奶源有两点好处,海外国家一般存在草场辽阔、奶牛品种优良等优势,奶源品质较高;国内乳企使用洋奶源,符合国内消费者对海外乳制品质量的崇拜心理,能够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梁铭宣说。
当然,正如硬币的两面性一样,利弊总是相生相伴的。
梁铭宣认为,其弊端在于:一,无论国内乳企选择海外加工或是内地加工,运输时间问题会影响乳制品的新鲜度;二,国内乳企对国外奶源的依赖度会逐步增强,将会引致我国乳企被海外奶源“绑架”,不利于国内乳企的长远发展;三,国内乳企选用国外奶源直接影响我国奶农的收益,导致国内奶牛养殖规模的缩小,将会加深我国乳企被绑架程度。
那么,洋奶源能否成为国内乳企的救命稻草?在梁铭宣看来,“出国产奶”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国内乳企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实现曲线救国,但是一定要谨慎。
此外梁铭宣建议,国内乳企要想提高产品质量,关注奶源很重要,但是完整、可追踪的产业链条也很重要,因此抢夺洋奶源并不是国内乳企挽救信任危机的**出路;国内乳企在选用洋奶源时一定要解决好后顾之忧,即保证产品质量、*小化运输成本的运输方案;国内乳企应将海外奶源控制在一定比例内,以防未来受制于洋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