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值八角采摘季节。近日,一则关于"中国八角之乡9成八角用
"硫磺八角"中看不中用
刚采摘下的青八角不易保存,传统方法是用开水焯一下,捞出晾晒一周至9成干;但现在晒两三天至6成干即可,因为可以用硫磺熏。
全国八角主要产区在广西,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球85%左右,年产值超过20亿元。八角之乡的八角竟然有超过9成是用硫磺熏制过的,人们食用"硫磺八角"会有危害吗?
八角除了用作香料外,还是具有抗炎、镇痛之效的中药。日常饮食中八角在各类酱料、牙膏、香水中使用广泛,提取的茴油是牙膏、香水不可缺少的原料。用硫磺熏制的八角,可破坏植物表层的蜡质,使八角更易干燥,节省了脱水成本,还能防虫防霉,外观也色泽鲜亮,可卖好价钱。
硫磺在常温条件下为淡黄色固体,在熏蒸过程中能与空气中的氧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对食品起到脱色和漂白作用。硫磺、亚硫酸盐、低亚硫酸盐、焦亚硫酸盐等, 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食品添加与加工过程,它们都可以生成二氧化硫,而二氧化硫是其真正的"有效成分".看起来,我们已经在一个广泛的领域与"硫"亲密接触。新华社记者从广西市场随机取了一袋一斤装的八角,自然状态下放置两个月后,送到广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检测,结果是二氧化硫含量为100毫克/千克左右。据介绍:我国标准是八角中二氧化硫残留量应小于30毫克/千克,国际上对于八角残留二氧化硫含量的要求一般在10毫克/千克以下。
二氧化硫是一种传统的大气污染物,可引起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与肺癌的发生有关。硫磺熏制的八角闻起来稍有刺激的酸味,吃起来也不像八角原来那样可口,营养价值同时也被破坏。残留在八角中的二氧化硫进入人体,会对呼吸道造成刺激。经常吃硫磺熏制的食品会危害到消化系统,导致呕吐、腹泻、恶心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危害人的肝脏、肾脏。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表明,接触较大剂量的二氧化硫,对于实验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及淋巴细胞的遗传毒性研究,存在确切的损伤效应。
危害程度与熏蒸浓度有关
我国某城市2005年曾对农贸市场及超市的4种面食类、8种干菜干果类、2种中药材和4种水发产品共77件样品进行亚硫酸盐残留量检测, 发现亚硫酸盐超标样品占总样品量的23.4%;其中当归、枸杞子二氧化硫超标率为****;而年糕、粉丝、黄花菜、腐竹和无核红枣亚硫酸盐的超标率分别为23.8%、7.7%、66.7%、50%、****.
硫磺熏制是中药材加工、储存、养护的传统方法之一,目的在于适度改变药材的理化性状,而不是通过改善其"卖相",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从2005年起,中华药典已不再允许使用硫磺熏蒸法,食品中的二氧化硫残留量也限制在一定的范围。有研究表明,中药淮山药的硫磺熏制,其二氧化硫残留量与使用的硫磺剂量*具相关性。有研究表明,对大鼠分别给予山药饮片、市售熏蒸山药饮片、饱和熏蒸山药饮片水提浓缩液,硫磺熏蒸山药对不同脏器引起的氧化应激作用与浓度有关,高浓度硫磺熏蒸山药有对雌雄大鼠造成肝脏、肾脏等脏器的氧化损伤作用。中药材与八角都不是人们的主要食材,评论其危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熏蒸浓度。
因此,许多国家都对食品中的亚硫酸盐规定了*大限量。日本对盐渍蔬菜、淀粉食品中的二氧化硫限量为30毫克/千克;德国对大蒜制品的限量为50毫克/千克,速冻蘑菇为10毫克/千克。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规定,饼干、食糖、粉丝、罐头的二氧化硫含量不得超过50毫克/千克, 其他品种不得超过100毫克/千克;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 FDA规定, 凡食品中含有亚硫酸盐超过10毫克/千克, 必须在食品标签上注明该种食品含有亚硫酸盐。
"硫"污染曝光概率为何频繁
除了硫磺八角,不少"硫磺美容食品"也曾被披露出来,如"硫磺姜"、"硫磺馒头",某个品牌的果脯、干货二氧化硫超标被"下架",甚至一次性筷子、餐巾纸等也被多次曝光二氧化硫超标。
食品"硫"污染现象的曝光概率越来越频繁,一方面说明人们的健康意识在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也说明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和违规生产加工现象依然存在。来源广泛的食品"硫"污染,降低了单一产品的卫生标准安全系数。
目前,广西正在严厉打击硫磺熏制八角。作为消费者,我们如何辨别,以避免健康受到潜在的危害?专家提醒,要做到一闻、二尝、三看。一闻,是要闻八角的味道,如果有异味、酸味或刺激性的硫磺味,可能是硫磺熏制的;二尝,是要尝一点八角,如果舌头感觉稍有刺激、辣味或味道改变,要警惕可能是硫磺熏蒸过的;三看,就是要看八角的外观,如果八角色泽异常鲜亮或者不是自然的颜色,要多加留意。
延伸阅读
食用八角有禁忌
八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料,为八角科植物八角茴香的果实,在烹饪中应用广泛,可除腥膻等异味,增添芳香气味。
八角有温阳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主治寒疝腹痛、腰膝冷痛、胃寒呕吐、脘腹疼痛、寒湿脚气等。阴虚火旺的眼病患者和干燥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活动性肺结核、支气管哮喘、痛风、糖尿病、热盛者少食甚至忌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 郝凤桐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