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10月31日讯(YMG记者李鑫 莱州记者李波摄影报道 昨
价格跌破种植成本
姜农每斤大姜赔0.3元
"看今年
在老陈的姜地里摆放着几个筐,筐里装满了个头相差无几的大姜。他的妻子正忙着将刚刨出来的大姜剪掉姜叶,清除泥土,将大姜整齐地摆放在筐中。老陈随手从筐里拿起一块重约八九斤的大姜说,像这样的姜去年能卖到四五十元,而今年也就卖三元左右,连成本都不够啊!
他介绍,种一亩大姜成本需要五六千元,按目前的价格计算,如果算上化肥、人工费、姜种等费用,每斤大姜的成本在0.8元左右,而现在市场价格却在0.5元左右,因此每斤大姜要赔上0.3元左右。
同行的莱州罗家村村支书罗亮也证实,今年的大姜着实是丰收了,但是低迷的价格让很多姜农兴奋不起来。"种姜和赌钱一样,一次暴跌就足以让种植户们的积*性严重受挫。"
往年姜价高升
跟风种植酿"恶果"
"去年莱州大姜的种植面积不过六万亩,今年却达到了七万亩之多。"莱州大姜协会会长张旭斌感慨地说,姜价一升,种植面积就一窝蜂地扩大,引起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接着又是种植面积一窝蜂地减少,随之就供不应求,价格又大涨。这样的循环,似乎不断在大姜的身上重复着。
十几年前,莱州大姜的收购价格曾经一度创下每市斤13.6元的天价,但之后,价格一路走低。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 姜农们不忍心低价贱卖,把数万吨大姜压在窖子里,*终收购价落到了每斤不到一毛钱,只能眼巴巴看着大姜烂掉……"大伤元气啊。"说到这里张旭斌心痛不已。
为什么这种跟风式的种植方式一直存在,恶性市场循环得不到扭转?问题的根本在于,分散的姜农无法与市场对接。同行的莱州市农业局专家孙竹生介绍说,莱州大姜还是停留在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上,由此诱发的副产品就是信息来源少,无法对行情做出准确判断;很多姜农都是各自为战,他们只能根据表面性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种植行为,而这些表面性的信息,往往是靠不住的,时常会导致错误的决策。
孙竹生说:"大姜价格高的时候,一亩地毛收入过万,纯收入七八千元。"去年,莱州平里店镇一个40户人家左右的村子,卖完大姜后,就有多家姜农购买了汽车。
盲目追逐"暴利",终于让姜农在这个秋天付出了代价。今年以来,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务成本上涨,种植成本增加,大姜成本每亩达到五六千元。据此计算,种植大姜已经是亏本。
走出"尴尬"还需探路市场
引导规模种植
涨与跌的对比现状再一次引发业界对大姜市场前景的担忧,莱州七万亩大姜迫切需要一条突围之路。
"莱州大姜再也不能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了。"张旭斌坦言,当下莱州作为胶东地区主产区,却在价格上没有话语权。
莱州大姜总体产量在35万吨左右,占全国市场20-30%左右的份额。但是市场价格的话语权,却要在平度、昌邑、安丘等地大姜市场的左右下,而本地这三百家在收购点之间,也展开严性竞争,*终导致了莱州大姜难以摆脱"丰产难丰收"的怪圈。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莱州大姜整体均价是0.5元/斤,而平度大姜的平均售价在0.7元/斤左右,昌邑的价格与平度接近,达到了0.8元/斤。与莱州大姜有着0.2-0.3元的价差,这让莱州大姜有了足够多的伤心理由,以及足够大的反思空间。
没有突出的大姜市场为依托,莱州大姜就不可能走出这种"怪圈".始终跨不出这种怪圈,就差在市场的缺失上。
张旭斌介绍,如果在莱州建立大姜交易市场后,就可以更有效的引导姜农进行规模种植,市场则将各种的资源组合到一起,为姜农提供一个稳定卖方市场,会使整个大姜产业更多地呈现出稳定状态,避免姜贱伤农的事件再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