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在福岛县的二本松市,无奈的奶农倾倒放射性物质超标的牛奶。新华社发
综合新华社电 福岛核事故发生后,福岛及其周边地区的蔬菜、鲜奶、鱼类、贝类等相继被检测出碘-131、铯-134、铯-137等放射性物质。
在日本,内阁府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食品安全评估,厚生劳动省和农林水产省根据《食品卫生法》等具体法规负责食品和农牧水产品的安全监管。但这些法规条文中,恰恰没有关于食品中放射性物质含量的安全标准。
根据规定,只有以首相为本部长的日本原子能灾害对策本部才有权根据《原子能灾害对策特别措施法》,下达"限制食用""禁止流通""解除禁令"等指示,厚生劳动省则负责含放射性物质食品的检测、监管。
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厚生劳动省食品安全部匆匆制定出食品辐射值"暂行标准",设定了安全上限,要求不得食用和销售"超标"食品。
但这张行政指令需要各级部门"追认".厚生劳动省随后开始征求各级部门的意见。很快,"暂行标准"正式获得批准。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4日当天,茨城县渔民捕捞的玉筋鱼中检出放射性碘活度达每千克4080贝克勒尔。而就在10天前,原子能安全委员会发表声明称,因海水稀释作用,放射性物质对鱼类贝类和海藻的影响可以忽略,无需给鱼类贝类设定安全上限。厚生劳动省食品安全部5日只好再次发出通告:鱼类贝类参照蔬菜的放射性碘活度安全标准,即每千克上限为2000贝克勒尔。
"标准"是有了,但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不安心理并未完全打消。原子能防灾指导手册中曾特意指出,这些放射性物质摄入量指标只是"紧急事态"下作为"防护对策"而定,并非是衡量对人体安全与否的**指标,而福岛核事故一旦长期化,"紧急事态"的前提就不存在了。
此外,"暂行标准"尚未涉及的放射性物质怎么办?日本文部科学省12日宣布,从福岛**核电站30公里以外区域检测出放射性锶-89和锶-90,由于量*少,这些放射性锶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然而,NHK电视台资深科技记者山崎淑行却认为,锶的成分类似钙,进入人体后容易富集在骨骼,其中锶-90的半衰期长达29年,长期"体内辐射"可能增加致癌风险,应尽快设定放射性锶的安全上限。
面对福岛核事故带来的这么多棘手问题,日本的食品监管体系如何应对不仅是摆在日本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也值得各国思考。
■新闻分析
核事故提级为何姗姗来迟
日本政府12日将福岛核事故的严重程度评价提高到***别7级。为何日方此前将5级的评定维持了约3周,而此次却连跳两级?
日本主流媒体13日纷纷发表社论,认为虽然目前放射性物质的泄漏量只有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10%左右,但由于看不到危机解决前景,同时频繁的余震严重阻碍了抢修工作,民众的不安感正在增加。有媒体认为,在事故发生1个月之后才定为7级显然太晚,日本政府必须公布数据并进行详细说明。
对这个姗姗来迟的提级,美国媒体批评说,如果*初就评估为更高的级别,应该能够采取更恰当的对策。
美国《纽约时报》11日援引美国核电专家的话报道说:"*惊人的是,这种大规模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居然是在1个月之后才得到正式承认。"更有一些情绪激动的日本学者猜测,可能是东京电力公司等有关方面想隐瞒事实,或者政府不愿提高事故级别,以免引起恐慌。
媒体分析认为,有关方面在这个问题上迟迟不能作出准确判断,也反映出政府对评估核电站事故严重程度不知所措。当然,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且本次核泄漏情况**复杂,因此获得数据的确需要时间。将事故的严重程度评价提高到***后,至少可以使日本采取合适的应对方案。
尽管核电站事故评定"跳级",但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仍认为,核电站周边民众的避难范围没有必要进行修改。日本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研究员神田玲子说:"没有必要过于悲观。只要严格管理饮用水和食品,核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就可以控制在*小限度。人们不应受核事故提级影响,要冷静接受信息。
但是,福岛**核电站事故还处于"进行时".东京电力公司的松本纯一指出:"担心这次事故的泄漏量有可能与切尔诺贝利相匹敌,甚至还会超过切尔诺贝利事故。"而且,福岛**核电站还向海中泄漏了大量放射性物质,消除其影响仍遥遥无期。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社长清水正孝13日再三向公众表示道歉。他坦承,目前仍然无法给出处理福岛**核电站事故的明确路线图。
日本警察厅13日说,截至当地时间当日19时,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3392人死亡、15133人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