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
去年乳业三聚氰胺事件后,消费者对奶源安全的关注达到****的程度。除消费者严厉的目光之外,业内人士和国家政策也“一边倒”地将关注点放在了奶源上。一时间,“得奶源者得天下”之说风云乍起,奶企们纷纷把进攻势头转向了奶源建设,新一轮的“奶源争夺战”就此展开。
相比蒙牛奶源的相对薄弱,其主要竞争对手伊利的情况则好很多。目前,伊利号称是惟一拥有新疆天山、内蒙古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三大黄金奶源基地的企业。
其实在蒙牛宣布大力建设奶源的同时,一些国外品牌如雀巢等,也加速了在
“以前,蒙牛没有很稳定的奶源,其奶源主要是‘抢’来的,价高者得,结果弄得奶源市场颇为混乱。”对于蒙牛急切的奶源建设步伐,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农业分析师宋亮就表示,未来几年内,奶源建设仍是蒙牛重中之重。
奶源建设困难多多
然而,在各大乳企集体掀起奶源建设之风的同时,问题也随之产生:乳业产业链横跨农业、工业、商业,上游的建设则涉及对基层农业的助推、整改以及与企业生产环节上的良好对接、统一化管理等问题。
此外,一头奶牛的成长需要几年的时间,更何况要“跑马圈地”,又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还要承担资金投入的压力和可能性的经济、市场变量带来的风险。因此,乳制品行业的上游建设是一个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系统工程。罗马非一日建成,“大干快干”显然行不通。
宋亮强调,由于成本过高,中国乳业只有伊利、蒙牛、光明、完达山等少数奶企有自建奶场,奶场成了乳业*为薄弱的环节。虽然乳企自建奶场面临重重困难,但迎难而上是惟一选择。
保证奶农利益是关键
纵观我国乳制品行业,品牌众多,但普遍存在同质化严重问题。消费者很难说出伊利、蒙牛、三元、光明这些品牌之间的实质性差异。
这是由于乳企在发展过程中对自身核心优势的忽视。乳企在过去发展进程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后期营销环节上,却很少注重生产专业技术创新、品类研究、开发和产业链条的优质管理等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难以形成****的品牌隔区。
在奶源问题上,这样的问题同样严重。乳企一直以来,没有真正保护好奶农的利益,杀牛、倒奶事件屡屡见诸报端。事实上,光靠奶企自身建设奶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奶源问题,如何发挥广大奶农的积*性,完善与奶农的合作关系,平衡企业现金流,才正考验着众乳业的智慧。
宋亮表示,目前,伊利推行的新型奶源管理模式——“奶联社”,把奶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结合的较好,其创新机制和理念比较符合中国奶业发展的大趋势,因而受到业内的关注。“问题根源还是理顺企业和奶农的矛盾。”宋亮强调,在我国自建奶源还是少数,建设既符合奶农利益又符合市场要求的利益联合机制,突破此前单一的奶源建设模式,才有利于乳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