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沈 洪日前,
“自2005年以来,中山市质监部门与镇政府、商会三方携手,对腊味行业进行‘严上加严’的整治和监管,使政府和企业的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虽然全镇腊味企业数量从160多家减少到现在的81家,但全镇腊味总产量从3000多吨提高到18万多吨,产值从3000多万元提高到近20亿元。” 黄永良兴奋地说。
黄永良所说的严上加严的整治和监管,是中山市质监局对该镇所有腊味企业从提高QS准入门槛入手,在整治中规范,在服务中监管,使大批小作坊腊味企业实现合并重组,或被注销。
黄圃镇的广式腊味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初,产销量占全国的50%以上。2005年前,大都是以作坊式、手工操作加工经营为主,产品主要销售渠道为农贸批发市场。之所以黄圃腊味能有如此快的发展,这与中山市质监局在镇政府和商会的支持下,对该镇所有腊味企业实行“高门槛”密不可分。
据介绍,从2005年开始,该局以腊味企业的QS审查和办证为切入点,提高内控审查标准,要求获证腊味生产企业必须有冷库设施。如此一来,原来只要投入10多万元就可办厂的企业,现在至少需要200万元投资才能建成,从而大大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使大批小作坊、小企业退出市场或整合。
“高标准”是中山市整顿规范腊味产业的又一高招。在中山市质监局的组织下,由镇政府和商会牵头,统一制定了各种腊肉、腊肠等黄圃腊味联盟标准体系,要求获证企业必须按联盟标准统一组织生产。这不仅规范了腊味企业的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指标,而且推进了腊味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壮大。
在与中山市质监局的合作过程中,腊味商会认识到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自发建立起了以会长任组长的产品质量自查小组,利用熟悉行业的优势,与中山局巡查人员联手,对企业进行不定期突袭检查。黄圃镇政府也逐渐意识到,只有标准化、现代化的生产才能为黄圃腊味产业带来更美好的明天。因此,政府部门为腊味企业统一建立了食品工业园,全面淘汰了原始的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方式。在政府的推动下,新设备、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腊味生产突破传统工艺的局限,从原来单一的腊肠品种,拓展为现在60多个品种的系列产品。
据中山市质监局局长林凯介绍,黄圃镇腊味整治提高了镇政府和商会的质量意识,促进了全镇腊味产业实现了跨越发展,腊味产品抽检合格率由2005年的68%上升到2008年的91%,同时还催生了银华、泰和、金煌等8个广东省**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