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贩出售“蜡油鱼”时,应向
采用学名避免混淆
工作小组成员包括食安中心、业界、大学、消费者委员会及渔农自然护理署代表。署理食物安全专员陈汉仪今天指出,每种鱼类只有1个获确认的学名,而每个学名均****及国际通行。因此,渔商买卖鱼类时,应采用鱼类的学名,避免混淆。以油鱼来说,*常涉及排油腹泻的两种鱼类学名,分别是棘鳞蛇鲭和异鳞蛇鲭。为方便消费者,工作小组建议,业界应标签该两种鱼类的中、英文俗名为“蜡油鱼”和“oilfish”,而不可使用任何其他名称,包括“鳕鱼”,作为其俗名。
说明风险及烹调法
除了在标签上采用正确俗名,商贩出售“蜡油鱼”时,应向消费者提供辅助说明,包括进食“蜡油鱼”的潜在风险及烹调方法。陈汉仪表示,根据科学分类,只有鳕形目鱼类才可采用包含“鳕”字的俗名。陈汉仪说:“不过,就Anoplopoma fimbria, Dissostichus eleginoides及Dissostichus mawsoni 3种鱼类而言,虽然并非鳕形目鱼类,但若业界在标签、餐牌或食物指示牌上同时提供有关鱼类的学名、科学文献所采用的俗名或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建议的俗名,便可继续采用现行包含“鳕”字的俗名。” 这建议考虑到这些俗名已广为业界及消费者所接受,而且,有关鱼类并不会对消费者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监察情况检讨指引
陈汉仪表示,指引是参考一些国家对进食后可能引起排油腹泻的鱼类定名、标签及处理方法而制订。陈汉仪说:“我们建议业界,包括从事鱼类买卖的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及餐饮业人士采用有关指引,以避免混淆,并加强消费者信心。”政府将继续监察情况,有需要时会征询业界和其他有关人士意见,检讨指引。“虽然指引主要为业界制订,我们也鼓励消费者参考指引,加强认识市面上出售的鱼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