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会各界对
报告分析说,我国自加入WTO后,粮食市场逐渐对外开放,世界粮食价格波动会传递到我国市场。特别是近年来,受人口增长、养殖业和加工业快速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尽管自2004年起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三年增长,但产需仍出现缺口。如2005年和2006年,我国粮食产需缺口275亿斤和211亿斤。为此,我国只能通过国际市场来弥补国内粮食产需缺口,这使得我国近三年来呈粮食净进口格局。2004-2006年,我国粮食净进口分别为497亿斤、445亿斤和508亿斤,三年累计净进口1450亿斤。在这种粮食净进口格局下,世界粮食价格上涨将通过贸易渠道拉升国内粮食价格,进而推动食品价格走高。事实上,近年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一致。因此,世界粮食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我国国内粮食价格走高。今年1-5月,我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8%,涨幅较大,其主要原因就是粮食价格上涨并引发了肉、禽、蛋、油等相关食品价格上涨。
报告认为,食品价格上涨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价格总体水平的提高,并增加低收入居民的家庭负担。这是因为,目前在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中,食品所占权重为33%左右,食品价格变化对消费者价格总水平有重要影响。此外,食品价格上涨还会间接带动其他相关商品生产成本的提高,继而造成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从今年以来我国价格水平有较大涨幅就可以看出这样的联动作用。1-5月,我国消费者价格同比上涨2.9%,其中约2.2个百分点是由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所拉动的,即影响率约为76%。
食品价格上涨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生活负担。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虽逐渐降低,但目前仍分别达到37.7%和46.2%,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无疑会增加我国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负担。国家统计局城市司*近对北京、武汉和成都三个城市的一项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因大米、面粉、猪肉、鸡蛋和食用植物油等主要五种食品价格上涨,北京20%的低收入户平均每户比去年同期多支出73元,占同期可支配收入的1.0%;武汉20%低收入户平均多支出84元,占可支配收入的1.6%;成都20%低收入户多支出68元,占1.6%。
但报告总的结论是,虽然食品价格上涨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价格总体水平的提高,并增加低收入居民的家庭负担,但影响是有限的和暂时的,不具有持续性,也不会导致严重通货膨胀。原因有以下几点:
我国粮食库存仍在安全线以上,不会造成粮食价格持续上涨的局面出现。由于我国粮食连续三年恢复增产以及净进口增加,2005年国有粮食企业库存开始回升。到2006年底,国有粮食企业原粮库存保持在4000亿斤以上,占当年全国消费量的40%,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设定的粮食安全库存17%-18%的标准。此外,我国在依靠农业新技术、保持现有耕地面积和没有大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不会引发今后的粮食危机。
历史经验表明,粮食价格只有剧烈波动上涨,通常涨幅超过20%才会对通货膨胀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而目前我国粮食价格涨幅基本在10%以内。
以我国过去发生过的通货膨胀来看,即使粮价带动食品价格大幅上涨,但如果没有工业消费品和服务价格联动上涨,就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今年1-5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8%,其中粮价上涨6.4%。而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占权重60%以上的七大类非食品消费项目和服务项目价格涨幅*高的也未超过4%,有的还略有下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9%,仍在可控区间。
我国目前的恩格尔系数已比前几年下降了10百分点以上,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影响力已经减弱。
食品价格上涨对我国农民自给性消费无实质性影响。这是因为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消费区别于城市居民消费的特点是实物性消费,而我国农民目前食品自给性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高达20%以上。
我国稳定粮价的政策和手段已经逐渐成熟和坚定,有能力保持和控制粮油、肉类市场的安全。因此,目前食品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国际市场以及国内一些结构性问题的影响,但总的来说是正常和可控的,对价格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只是暂时的短期行为,不会引发严重通货膨胀。
报告指出,食品价格上涨如同一把“双刃剑”,在造成不利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一些有利的因素。一是从农民增收的角度来看,以粮食为核心的食品价格上涨有利于继续贯彻国家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增加种粮农民收入,进而*大地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性。今年一季度,我国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比同期增长了14.9%。二是可以提高粮食生产企业的效益。2006年因粮食价格上涨,使得我国国有粮食企业亏损额减少至29.7亿元,为10年来*低。报告预计,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粮食价格总体水平仍将在高位波动,但幅度不会太大。受此影响,估计2007年全球食品价格不会有较大的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