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菌饮料面临标准之困

百检网 2021-11-15
   
    近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中国 乳酸菌营养与健康论坛”上,与会的专家纷纷表示,乳酸菌制品行业经过近10年的市场培育已经基本成熟,未来3至5年将是中国乳酸菌行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据了解,在我国发酵型酸奶行业是乳酸菌应用的*大领域,目前年总产量已经突破120万吨,年产值超过60亿元。而乳酸菌 饮料也异军突起,年总产量突破50万吨,年总产值超过25亿元,并且正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

    巨大的发展潜力引来了诸多奶业“凤凰”,其中作为中国乳酸菌行业的龙头企业———湖南太子奶集团在10年的时间里,销售额由4000多万元增至17亿元,增长了近40倍,今年年初还吸纳了摩根、高盛等国际投资公司的7300万美元以扩充实力。另外,伊利、达能、蒙牛等国内外乳企巨头也开始将益生菌、乳酸菌纳入到自己的产品中,先后推出蒙牛LABS菌、达能BE80菌、伊利LGG菌、光明活力e+菌等产品,欲在乳酸菌饮料市场分得一杯“羹”。

    然而,目前乳酸菌饮料市场的混乱局面却与产业发展的良好前景相悖。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牟静君对此分析道,国家 标准门槛太低是引发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现行的乳酸菌饮料行业标准是原轻工部于1992年制定的,牟静君指出了其不适应目前市场发展的三大缺陷:一是标准中所规定的活性乳酸菌在出厂及保质期内含量为100万个每毫升,这与不低于1000万个每毫升的国际标准相差悬殊;二是对产品活性菌的检出没有界定一个合适的时间段和确切的含量,只是规定在销售过程中有活性菌检出即可,而活性乳酸菌饮料的质量和保健功能与活性菌数量是密切相关的;三是国家标准在检验手法、食品添加剂和保存条件等方面还没有对乳酸菌饮料行业进行规范。“如此宽松的标准可能会造成各种活性乳酸菌饮料内在质量的差异较大。”他言道。

    同时,记者还在北京各超市调查中发现,乳酸饮料、乳酸菌饮料等名目繁多,价格相差很大;产品在标签的配料表上标有乳酸菌,但并没有提到具体的含菌数量;部分乳酸菌饮料从产品名称到外包装与国内众多**产品雷同等现象。

    更要注意的是,部分产品在包装上所宣传的功能有夸大的成分。如某一家厂商就宣传其酸奶有“平衡和改善胃肠功能”、“增强人体自身免疫能力”、“排出毒素”、“预防龋齿”等八大保健功能。但中国发酵工业协会相关专家表示,目前学界仅仅对乳酸菌帮助消化、增强肠胃功能达成共识,其它益生菌的宣传功能如“排出毒素”、“预防龋齿”等目前还缺乏可靠的实验证明。

    河北明旺饮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耿均告诉《中国现代企业报》:“目前乳酸菌饮料,国内只有少数有技术、科研和资本实力的企业才能大规模生产,但相形之下,许多小厂家投资成本低,不成规模,其生产的产品大多也达不到‘乳酸菌’产品的标准。而且大量的投机企业的涌入,会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使乳酸菌生产厂家的质量大幅下降。长期恶性循环下去将会成为我国乳酸菌市场的*大隐忧。”

    牟静君认为,要规范市场,就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行业标准,没有标准的支撑,乳酸菌行业的混乱现象不可能有大的改善。尤其在乳酸菌行业蓄势待发的时期,科学地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国标是规范市场、形成中国乳酸菌行业持久竞争力的关键。

同时他呼吁,乳酸菌产品的发展要规范,就要加大科研力度,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在功能宣传上要讲求科学、实事求是。作为乳酸菌饮料的消费者,要努力提高对乳酸菌产品的基本认识,要坚决抵制虚假炒作、鱼目混珠等不良风气。

    赵耿均也表示,由于行业标准偏低,市场的恶性竞争不断,有的乳酸菌企业不愿陷入我国乳酸菌“泥潭”开始另辟蹊径。他们顺应国际潮流,参照高于国家的标准进行生产,自发向国际乳酸菌饮料巨头看齐,同样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成绩。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