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节前后开始,国内
作为一种快速消费品,以往不温不火的花生油此次突然发飙,一方面大大刺激了中国百姓已对物价相当敏感的神经;另一方面似乎也在告诉业内人士,中国
当花生成为紧缺资源
在探讨此次花生油涨价的来龙去脉时,媒体多数笼统地指向了花生米的供应不足,至于深层原因则语焉不详。
4月19日,记者在中国花生油*大的加工基地莱阳市采访时,姜疃镇一位于姓农民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若不是春节前后花生米收购价从原来的每公斤5.5元左右提高到6元钱以上,过不了几年,莱阳乃至山东的农民就没有种花生的了———种花生太不划算。如果花生与小麦轮作,同样面积的地块只能一年半收获两季;而如果是玉米与小麦轮作,则可以实现一年收获两季。而且,花生种植前期投入也比较大。如果再与以出口为导向的蔬菜种植相比,比较效益就更差了。与10年前相比,他们村现在的花生种植面积至少缩减了20%。
此话得到了招远市一位王姓花生加工厂老板的证实。他说,尽管这些年花生收购价格一路看涨,从2000年前后的每公斤不足4元涨到目前的6元钱以上,却明显地感觉到花生产量在逐年减少,他们收购花生的半径已从过去的数公里扩大到现在的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
位于莱西市的台资企业青岛锐宗集团,作为加工出口花生巨头之一,对国际花生行情一向十分敏感。集团营销公司总经理牟豫说,欧美历来为花生主要消费市场,需求量*大。去年全球各大花生产区尤其是南北美洲因遭受旱灾而歉收,按常理,国内的花生出口量应该增大才对。但是据他所掌握的信息,去冬今春,全国花生出口量未见异常增长,甚至出现了小幅下降。国内市场的旺盛需求和相对丰厚的利润,使国产花生得到了充分消化,从而推动了价格的上升。
目前国内舆论普遍趋向于花生价格上涨只是短暂的,花生和花生油价格会随着9月份新花生的上市而回落。对此,鲁花集团商贸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志明表示谨慎乐观。他说,去年秋季的旱情使山东半岛的小麦种植面积锐减,今春这一地区雨水丰沛,农民希望通过扩大花生种植面积来弥补损失;而去冬今春花生价格看涨,也使农民对种植花生效益产生了良好预期。来自鲁花集团信息部门的统计表明,今年山东半岛花生种植面积将比去年增长30%左右。但是,这种增长只是一种恢复性增长,如果国内市场花生及其制品需求继续保持近年来高达两位数的增长率,国内花生供求形势还将继续保持紧张趋势。其间也许会有小幅波动,但花生制品的高价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一种常态。
食用油市场蓄势洗牌
在此次长达数月的花生油涨价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现象:越是知名品牌的花生油价格涨幅越大,大豆油、色拉油、菜籽油等其他种类的食用油则成为这场涨价风潮的冷眼看客。这不免给众人以猜度和想象的机会,以至于有人提出:花生油涨价可能是业内巨头们联手做局的一场阴谋。
王志明对此直截了当地予以了否认。他说,作为花生油产业的龙头企业,鲁花在这场涨价风潮中一直很矛盾:一方面希望涨价成为农民增收的机会;另一方面,涨价的确能够减轻企业一定的成本压力。为此,鲁花较晚加入了涨价企业的行列。其实,鲁花从这场涨价风潮中所获甚微,近期销量一度出现小幅下滑。王志明说,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他们尊重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消费能力和感觉做出的判断和选择,并愿意承受这样的压力。
且不说“阴谋论”是否成立,仅从市场平静地接受花生油涨价,而其他食用油未曾跟风这一事实来看,食用油市场基本上默认了花生油“享受”高价位的资格,由此也终结了多年来食用油市场上各种产品围绕江湖地位发生的一场漫长的“口水战”。
多年来,中国的植物性食用油市场基本上是由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三大品种唱主角。近年来又出现了玉米胚芽油和葵花油等新品种,但份额不大。由于中国自产的非转基因大豆2000余万吨的产量无法满足国内每年5000余万吨的市场需要,只能从巴西和阿根廷等南美洲国家进口近3000万吨的转基因大豆,专门用于生产食用油。在国家出台《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之前,主要以转基因大豆为原料生产的食用油,一直是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糊里糊涂地消费了若干年。而为争夺市场份额,各种食用油企业也一度为哪个品种的食用油营养价值更高展开过旷日持久的舆论大战。随着大豆油转基因的底细公开,舆论大战自然熄火。在转基因食品的危害性并无确切定论的情况下,许多消费者谨慎地弃大豆油,转向营养和安全性都确信没有问题的花生油。
不难想象,随着花生油在食用油市场地位的进一步上升,国内食用油市场的格局将随之发生变化。花生油市场份额的大幅度提高,自然将进一步加大对花生的需求,从而对国内花生种植业和加工业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