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对很多业内人士而言,茶饮料标准的出台还是姗姗来迟。稍微关注茶饮料行业的人都知道,早在2004年,在深圳召开的中国茶饮料和植物饮料发展研讨会上,就有声音传出,茶饮料国家标准草案已经完成,正在广泛征求意见,预计国家标准*快将于2004年底正式出台。
当时,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亚利,以及茶饮国标草案制定者之一、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资深经理梁世杰都表示,茶饮料国家标准的出台,会为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日历翻到了2006年的6月,茶饮料标准还是没有浮出水面。尽管有消息灵通人士证实,即将出台的《饮料通则》将为茶饮料制订国家标准,但“独立”的茶饮料标准是否出台、何时出台都还是不解之谜。
笔者就以上问题拨通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标准工作联系人李羽楠的电话,但他以“茶饮料标准制订中问题很复杂”和“对此不太清楚”为由,拒绝向记者透露任何信息。
“问题”有多复杂?专业的饮料标准工作者对饮料标准“不清楚”,显然这只是一种推辞。不过,茶饮料标准的复杂性,的确已经显山露水。
记者了解到,2004年深圳召开的茶饮料和植物饮料发展研讨会上,赵亚利秘书长已经明确表示,原有的行业标准已制约整个行业的发展,新国标在对特征性成分指标等一些关键指标继续作严要求的同时,将对一些无关紧要的成分、技术要求有所放宽,以为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另外,新国标也将对茶饮料行业的多种口味进行新的定义。
如果说“深圳会议”只是对茶饮料国标拟定一个轮廓,那么,“厦门会议”已经将这个轮廓“填实”。
更为引人关注的是,“厦门会议”的讨论更加详实,对于添加特殊果汁的茶饮料,因口味原因原果汁含量无法达到5%的要求时,可归属于果味茶饮料,并可以在标签上标示果汁含量。对于茶多酚含量达不到要求的产品,可划归为“茶味”饮料。而对于茶饮料的名称、范围和功效问题,课题组现标准版本已能涵盖市场上现有产品类别,也能给予新产品足够的开发空间,所以,标准名称和范围不可更改。另外,会议还提议在茶饮料的类别中新增“茶饮料浓浆”,为今后的产品开发提供空间。
以上的诸多建议,*大的意义在于,一旦落实写入国标,将是强制性实施。这是行业标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然而掐指一算,如果茶饮料出台单独标准,这就意味着,在规范茶饮料行业方面,将同时存在三个标准:《软饮料的分类》GB10789-1996(将被《饮料通则》取代、尚未废止的《茶饮料》行业标准QB2499-2000以及《茶饮料》国标。三个标准如何“兼容”,势必是个复杂的问题。
而对于生产环节来说,一个“复杂的焦点”就是茶多酚的检测。据了解,中国饮料协会将组织课题组,围绕“茶多酚”的检测方法开展工作,争取能够找到合适的实验方法。而茶多酚的检测方法,从企业方法、科研方法到行业方法,有林林总总许多版本。但是,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抽查,茶多酚含量低已成为茶饮料行业一大症结。如何找到合适的检测版本来“一统天下”,自然又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