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食品供给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得到**提高,主要食品产销量大幅度提高,居民食品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食品工业生产与销售同步增长,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生活需求。
然而进入新世纪,我国食品安全仍面临着多方面挑战,近期我国不同地区先后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对我国传统的食品制造、流通及安全监管模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食品业亟需顺应时势,转变发展模式,变被动为主动。
一、近年来我国食品行业发展迅速,效益显著提升
今年以来食品行业依然保持了蓬勃发展势头,有关数字显示:2005年1-5月份,全国食品饮料行业共实现销售收入5951.61亿元和利润总额270.7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8.70%和25.94%,净资产利润率达到5.84%。食品消费市场突出“安全食品”消费意识,优质**食品份额扩大,随着消费者营养意识加强,消费意识的转变,一批具有绿色、营养、健康概念食品销售形势看好,2004年果蔬汁饮料产量比上年增长28.90%,乳制品产量增长34.74%,具有营养强化功效的食用油、奶粉、酱油等产品产销量显著提高。食品销售渠道灵活多样,百货商店、连锁超市、购物中心、集贸市场、社区商业服务中心等流通样式,构成充满活力的食品集散和销售市场体系,尤其是适应大工业生产的新型流通组织形式———连锁零售经营形式,在食品零售业务中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我国食品生产环境恶化、安全形势严峻
尽管我国食品工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食品行业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食品安全形势面临严峻挑战,这不仅包括食品本身质量不符合要求带来的安全问题,也包括食品生产环境恶化、合格食品数量相对不足带来的安全问题,还包括食品制造、检测、运输、仓储、销售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以及配套政策不完善、监管不力等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问题。
1、环境污染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首要因素
目前在我国78条主要河流中,有54条已受到污染,其中14条受到严重污染;在大约5万条支流中,75%受到污染。已被污染的河流总长达1.8万公里,其中1.26万公里河流的水已不能用为灌溉,鱼虾绝迹的水体达数千公里。由于化肥、农药等的大量使用,已造成我国地下饮用水的严重污染。我国受镉、砷、铬、铅等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000万公顷,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达330多万公顷。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出现了酸雨,上海、杭州、贵阳等城市每年都有漫长的时期沉浸在酸雨和酸雾之中,面积之广、酸度之强、危害之大,使中国正成为继北美、欧洲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二恶英和有机氯的污染带来的危害更大,二恶英的毒性远远超过了DDT、五氯酚钠,是氰化钾的1000倍以上,俗称“毒中之王”。其化学结构稳定、亲脂性高,又不能生物降解,且具有很强的滞留性;无论在土壤、水还是空气中,它都强烈地吸附在颗粒上,使得环境中的二恶英通过食物链的逐级浓缩聚集在人体组织中,而*终危害人类健康。
2、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高,源头污染严重
农药和兽药对食品源头的污染是主要问题,表现为经营者违法使用高毒农药如剧毒鼠药、高毒高残留农药;违法使用抗生素、激素等兽药;违法使用瘦肉精等饲料添加剂;贸易范围扩大和人口流动使动物疫病的防治面临新问题等。
3、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严重影响食品安全
在我国食物卫生安全问题中,食物中毒仍是*普遍、*主要的危害,而食物中毒中细菌造成的中毒事故占绝大多数,达到98.5%,化学物质和自然毒分别只占0.7%和0.8%,可见食品的卫生管理重点是对微生物污染的控制,只有从源头上切断食品污染的渠道,才能有效控制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4、使用不合格原料及应用新原料、新工艺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生产制造者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谋取超额利润,往往使用劣质原材料加工、制造食品,对食品安全构成*大威胁,如使用病死畜禽肉、过期产品、发霉变质原料等,前一段发生在四川省的人感染猪链球菌病就属于这种情况。其他还包括非法添加非食用成分,使用甲醛泡制海产品,火锅中添加罂粟壳,用硫磺熏制白馒头,保健食品里添加违禁药物,非法、超范围、超用量使用防腐剂、色素、过氧化苯甲酰钠等食品添加剂。而在食品生产中利用中草药、转基因食品等新资源;化学合成添加剂等新的食品添加剂;食品新型包装材料;大孔树脂吸附纯化、食品辐照等新的食品加工工艺,目前研究人员对这些新工艺在食品加工中的性能还未全面了解和掌握,因此可能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问题。
三、安全问题频发给食品业的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目前国家已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如《食品卫生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但还远远不够,远不能满足新世纪、新形势的要求。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着食品数量不足、合格率不高、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高、食物中毒事件增多并严重危及社会稳定,以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等严峻挑战。同时,由于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我国的食品可持续发展能力也面临着巨大的潜在威胁。
四、我国食品业亟需转变发展模式频繁发生的安全问题为快速发展的食品行业敲响了警钟。因此,我国食品业亟需转变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农业,从源头上为食品工业输送清洁、无污染的原料,同时通过立法进一步规范食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环节,建立起食品行业的全程动态监管机制,营造一个食品业的“绿色制造”环境和流程,真正使消费者吃上“放心食品”。
生态农业是新世纪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主导模式之一,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增效作用,生态农业在解决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面临的食品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及食品可持续生态能力安全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生态农业具有绿色覆盖率高、光能利用率高、资源转化率高的“三高”特点,决定了其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因而对解决我国食品数量安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展生态农业,就是要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生态种植技术、生态养殖技术、生态加工技术、生态减灾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一整套清洁生产技术,其*终成果是生产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而这些食品均是安全、健康的优质食品,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广泛青睐,这正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前提要求。
推进建立食品行业的全程动态监管机制,健全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修订相关食品卫生规章,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也是维护我国食品安全必不可少的环节,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真正做到依法办事、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同时加快完善食品污染物检测网和食源性疾病的预警和检测体系,初步建设中国食源性疾病的溯源、检测和控制网络。扩展食品污染物和疾病的检测体系,建立食品经营企业的自身管理的安全模式,加强卫生监督体制和自身体系的建设,从而控制食品的污染,保护消费者健康,促进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